各县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各园区(开发区)管委会:
现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畜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3年2月6日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畜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畜牧业是巴州的传统基础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是巴州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巴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产业。
“十四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五年,也是推进巴州畜牧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兴畜”目标任务,不断提升我州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自治州“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关于促进自治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州上下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全面贯彻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部署要求,不断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畜禽生产提质增效上水平,畜牧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按照“种养结合、草畜融合、绿色发展”思路,坚持以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畜牧科技培训,大力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工程,全力推进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2020年末,巴州牲畜存栏413.5万头(只);出栏248.8万头(只);家禽存栏261.4万羽,出栏251.5万羽。产肉6.4万吨、产蛋1.7万吨、产奶1.8万吨。
(二)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畜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突破。实施游牧民定居2906户、国有牧场危房改造1436户。落实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7.9亿元,每年实现天然草原禁牧1623.31万亩、草畜平衡8806.8万亩,草原植被逐步恢复,1.55万户农牧民户均年享受政策资金2.3万元。现代畜牧业开拓创新取得新成效,建成规模以上畜禽标准化圈舍128万平方米,整体规模化养殖率64.5%(猪、禽规模化养殖率83%,牛、羊规模化养殖率4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95.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6%。
(三)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巴州在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把畜禽规模化养殖作为提升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通过采取建设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等方式,提升了农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2020年末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社、场)328个,其中:肉羊183个、生猪54个、肉牛44个、奶牛14个、家禽33个。
(四)畜牧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培育新疆羌都林牧、新疆瑞源乳业、新疆领头羊、且末昆仑牧业等8个企业,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18家,创建畜产品著名商标6个,2020年外销优质畜产品1.8万吨。
(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进一步健全动物防疫队伍,2020年末官方兽医382名、执业兽医117人,村级防疫员782人。持续推进兽医实验室、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动物防疫冷链体系等建设。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防疫原则,持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畜禽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不低于70%。加大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全力防范非洲猪瘟和小反刍兽疫疫情的传入,全力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六)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项目资金投入、畜牧科技推广、科技人员帮扶、新型农民培训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全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逐步提高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实现畜牧产业扶贫。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牲畜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购置、圈舍建设等补助政策,贫困户来自养殖业的收入明显增加。积极支持畜牧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帮扶机制,提高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使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素质和效益双提升。“十三五”期间,扶持涉牧企业、养殖合作社,辐射带动贫困户1.2万户以上;累计培训农牧民养殖户30万人次,有力促进巴州38个深度贫困村的产业扶贫。
(七)畜禽良种繁育初具规模。制定印发《巴州畜禽品种区域规划(2016—2020年)》,明确各县市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依托南疆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各级种畜场每年生产优质种畜1500头只,基本满足养殖户用种需求。巴音布鲁克羊、罗布羊、蒙古牛、焉耆马等4个地方优良畜种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对新疆特有畜禽遗传资源实施了有效保护。
(八)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保障。理顺市场动物产品监管职责、完成屠宰监管职责移交、配合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动物卫生监管机构的管理职责。启动实施动物检疫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实施官方兽医认证和培训,加大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和日常监管工作,出栏牲畜佩戴耳标率达到100%、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不低于80%。深入开展生鲜乳“三聚氰胺”、兽药、饲料及“瘦肉精”等专项整治活动,“十三五”期间,巴州未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九)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每年种植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稳定在80万亩以上。规模化饲料加工企业达到12家,年产量40万吨。建成自治区级防灾饲草料储备库1座。全州每年各类饲草料储备量达480万吨以上,基本满足中等强度畜牧业自然灾害的抗灾需求。
第二章 畜牧业发展面临形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自治区党委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畜牧养殖规模,以促进农区畜牧业振兴为抓手,加快推进‘五大振兴行动’,构建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三大体系,不断增强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我州畜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节 优势条件
1﹒市场需求更加旺盛。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族群众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激增。随着旅游兴疆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州天然、绿色、有机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国内美誉度、认可度逐年提高,乳制品和净调出牛、羊、生猪及其肉产品外销量持续增加。
2﹒农牧结合基础扎实。巴州天然草原资源丰富,拥有全国第二大亚高山高寒草甸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草地可利用面积1.23亿亩,丰富的资源禀赋培育了巴音布鲁克羊、巴州牦牛、蒙古牛等地方优良品种。巴州地处内陆中温带和暖温带,适合小麦、玉米等粮食农作物种植,充分利用牧区繁育成本低和农区饲草料富足的互补优势,易于形成“牧繁农育”联动机制。
3﹒提质增效蕴藏潜力。我州畜禽养殖基数大,随着畜禽优良品种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应用、高效经营方式转变、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精深加工率不断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农区畜牧业大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当前,巴州畜牧业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羌都林牧、华凌农牧等大型龙头企业助推农区畜牧业发展,推动畜禽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有效带动生猪、肉牛、肉羊等产业发展,牲畜规模化养殖率将大幅提高。
5﹒畜牧业发展空间巨大。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与甘肃、青海等省份,乌鲁木齐、阿克苏等地州相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畜牧业发展潜力、提升空间、市场前景较大。据预测,到2025年,巴州常住人口将达到170万人以上,对肉、奶等畜产品需求量将达到10万吨、6万吨以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产品的需求和南疆片区群众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为巴州发展牛羊养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畜牧业仍然是促进巴州农牧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可发挥的重要产业之一。
第二节 短板约束
1﹒畜牧业发展支撑保障条件不足。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和良种率不高。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生产成本持续增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区域性、季节性缺草问题突出。动物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较大。从业者依法防疫、自主防疫、规范经营的主体意识不强,畜产品全程有效监管难度大。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落实支持畜牧业政策的配套性不足、系统性不强,政策效应未充分释放。
2﹒畜牧业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当前,巴州现代畜牧业逐步迈入自给自足数量扩张与提质增效“两型”并轨发展的新时期,受生产成本抬升的压力,畜禽养殖利润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受土地、资源的影响,畜牧业发展的潜力空间逐步缩小;受国内、地区经济下行趋势和生态环境双重约束,稳定和增加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压力逐步加大。
3﹒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亟待提升。目前巴州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滞后,延伸拓展不足,种养一体化经营机制尚未建立,畜牧业产值占全州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一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冷链物流配送和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规模经营比重低,牛羊规模养殖比例不足50%。精深加工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联农带农带产能力弱,特色畜产品的品质优势未有效转化为规模效益优势。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畜牧业发展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目标,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根本任务,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生态化发展方向,坚持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坚持走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着力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促融合、壮主体、增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做大肉牛肉羊产业、加快奶业振兴、做优做强猪禽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主要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融合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贯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积极促进兵地融合,着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动力活力,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现代化水平。
2﹒坚持防疫优先、综合施策。将动物疫病防控作为防范畜牧业产业风险和防治人畜共患病的第一道防线,着力加强防疫队伍和能力建设,压实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防疫责任,形成防控合力。
3﹒坚持政策引导、系统推进。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优化区域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加快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健全现代畜禽养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三大体系,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安全。
4﹒坚持绿色引领、协调发展。统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畜禽产品保障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统一、发展与质量并重、产业与自然和谐,推进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展望“十四五”,全州牧区生态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农区高效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带农益农机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连接种植业与加工业、支撑旅游业和服务业、着力打造畜禽产品优质充足供给,动物卫生安全有效监管,动物疫病高效有序防控,带动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的中轴作用进一步凸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完成以下具体目标。
1﹒畜产品供应稳定增长。到2025年,全州肉羊饲养量750万只,出栏280万只,同2020年相比增加68万只,增长32.1%;肉牛饲养量50万头,出栏16万头,同2020年相比增加8.8万头,增长122.3%;生猪出栏43万头,同2020年相比增加15.5万头,增长56.1%;家禽出栏400万羽,同2020年相比增加148.5万羽,增长59.1%;全州肉类总产量达到10.9万吨,同2020年相比增加4.5万吨,增长70.9%。奶产量达到2.8万吨,同2020年相比增加1万吨,增长55.7%。禽蛋产量达到2.7万吨,同2020年相比增加1万吨,增长60.1%。
2﹒畜牧业经济持续向好。到2025年,全州畜牧业总产值超过61亿元,同2020年相比增长60%。
3﹒坚持畜牧业绿色发展。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优化牧区人、草、畜生产要素配置,实现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4﹒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动物及动物产品洗消中心、第三方兽医实验室等动物疫病防控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在做好常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外来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逐步推行无疫小区和动物疫病净化场创建,确保畜禽常年免疫密度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维持在70%以上,筑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安全底线。
5﹒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动物卫生检疫信息化管理,加大官方兽医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动物卫生监督能力,强化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使我州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底线。
6﹒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研究制定《自治州肉牛肉羊繁育体系实施方案》,优化畜禽品种区域布局,持续实施肉羊、肉牛、生猪、家禽种业提升计划,加强良种繁育,提高供种能力。加快德国美利奴羊,湖羊、小尾寒羊,西门塔尔牛、安格斯肉牛,荷斯坦奶牛等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强化巴音布鲁克羊、罗布羊、巴州牦牛、焉耆马等地方优良品种保护、提纯复壮。2025年创建自治区级肉羊核心育种场6个,羊供种能力10000只以上;建设种牛场4个,巴州牦牛、蒙古牛供种能力分别达到800头和100头。牛羊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60%以上,猪禽自主供种率达到80%以上,地方保护品种保护率达到100%。
7﹒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提升。坚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农户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现有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社)328个,其中:肉羊183个、生猪54个、肉牛44个、奶牛14个、蛋鸡12个、肉鸡11个、其他畜禽10个。
8﹒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制定《自治州肉牛肉羊产业链实施方案》,培育5家以上千头肉牛养殖场,5家饲养量达万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打造5个以上肉牛肉羊养殖示范乡(村),形成2个肉牛肉羊产业集群。全州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50%;研究制定《自治州牛奶产业链实施方案》,补齐牛奶产业链前中后端短板,提升巴州牛奶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到2025年,全州荷斯坦牛存栏达到2.3万头,规模化养殖比例65%以上。
9﹒积极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就近就地肥料化还田利用机制,积极培育第三方服务组织,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整理。继续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支持项目县改造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总结推广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到2025年全州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10﹒强化机械装备支撑。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环节全过程机械化,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五大产业为突破口,支持引导中小养殖场(户)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场(户)”畜牧机械装备租赁体系,提高畜牧机械装备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升规模畜牧业经营主体改善机械化生产条件。力争2025年,全州畜牧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
|
“十四五”期间各县市牛羊养殖发展目标 |
||||||||||||
序号 |
县(市) |
牛饲养量目标(万头) |
羊饲养量目标(万只) |
||||||||||
2020年 |
2021年 |
2022 年 |
2023 年 |
2024 年 |
2025年 |
2020年 |
2021 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2025年 |
||
1 |
库尔勒市 |
1.75 |
1.8 |
1.9 |
2 |
2.1 |
2.2 |
62 |
65 |
68 |
71 |
74 |
80 |
2 |
和静县 |
11.92 |
13 |
16 |
19 |
22 |
25 |
170 |
178 |
187 |
197 |
207 |
221 |
3 |
和硕县 |
2.68 |
2.8 |
2.9 |
3 |
3.1 |
3.2 |
42 |
44 |
46 |
48 |
50 |
54 |
4 |
尉犁县 |
1.38 |
1.4 |
1.5 |
1.6 |
1.7 |
1.8 |
75 |
79 |
84 |
89 |
94 |
103 |
5 |
博湖县 |
0.98 |
1.1 |
1.2 |
1.3 |
1.4 |
1.5 |
20 |
21 |
22 |
23 |
24 |
26 |
6 |
轮台县 |
3.66 |
3.9 |
4.2 |
4.5 |
4.8 |
5.1 |
68 |
72 |
76 |
81 |
86 |
95 |
7 |
若羌县 |
0.5 |
0.5 |
0.6 |
0.6 |
0.7 |
0.7 |
20 |
21 |
22 |
23 |
24 |
26 |
8 |
且末县 |
1.62 |
1.9 |
2.9 |
4 |
5 |
6.1 |
66 |
69 |
72 |
75 |
79 |
85 |
9 |
焉耆县 |
3.43 |
3.6 |
3.8 |
4 |
4.2 |
4.4 |
48 |
50 |
52 |
54 |
56 |
60 |
全州合计 |
28 |
30 |
35 |
40 |
45 |
50 |
570 |
599 |
629 |
661 |
694 |
750 |
第四章 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第一节 明确发展定位
落实《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2025年)》,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筹农牧结合,以种养结构调优、经营规模调大、加工能力调强、产业链条调长为方向,以区域化、特色化、现代化为重点,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立足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科学定位畜牧业发展方向,形成布局合理、生产规范、市场完善、防控高效、绿色循环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农区。突出牛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强镇、产业园和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县乡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标准化规模养殖增量、产业化集聚发展提质、品牌化拓展市场增效”。
2﹒牧区。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繁荣稳定,确立“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稳量增效、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坚持草畜配套,加快传统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积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创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产品品牌,实现“草原绿、牲畜稳、旅游兴、产业强、牧民富”。
第二节 优化生产布局
发挥州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等综合比较优势,突出主导品种整县推进、畜禽专业化布局、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畜产品重点县(市),实现质量数量齐升、效益收益倍增。
1﹒肉羊。和静、和硕牧区,稳步发展巴音布鲁克羊;且末、若羌牧区,稳步发展本地品种。通过开展本地品种选育提纯复壮,稳步提高产能,打造年出栏50万只的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建成全疆最重要的有机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肉羊经济杂交,推进湖羊、小尾寒羊等多胎肉羊快速发展,加快肉羊群体改良进程,在尉犁县、库尔勒市、和硕县、若羌县、轮台县打造年出栏230万只以上肉羊全产业链(产+加+销)生产基地。到2025年,巴州肉羊出栏280万只,羊肉产量达到4.5万吨。
2﹒肉牛。坚持农牧结合,建立健全肉牛自繁自育生产体系。牧区以北部沿天山和南部阿尔金山区为重点,做好巴州牦牛选育提纯复壮和蒙古牛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积极开展巴州牦牛和蒙古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突出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满足中高端市场品质需求。农区以中国西门塔尔牛为主,兼顾安格斯等肉牛品种,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群体生产性能改良,提高个体单产水平,保障大众市场刚性需求。到2025年,肉牛出栏16万头,牛肉产量达2.6万吨。
3﹒奶牛。突出焉耆盆地奶业发展优势,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主推品种,打造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核心奶源基地,努力建成全疆最智能化、数字化奶源生产基地。到2025年,荷斯坦奶牛存栏2.3万头,奶产量达2.8万吨。
4﹒生猪。以羌都农牧为依托,持续巩固生猪供种基地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体两县”(羌都农牧生猪联合体、尉犁县、若羌县)环塔里木盆地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全疆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到2025年,生猪出栏43万头,猪肉产量达3.1万吨。
5﹒家禽。以建立健全家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发挥家禽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为重点,加快推进家禽养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进程,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发展带动模式,扩大和硕县、库尔勒市、焉耆县养殖规模,建设1个且末县小宛鸡生产基地,努力建成全疆最大的家禽养殖孵化生产基地。到2025年,家禽存出栏810万羽,禽蛋总产量达2.7万吨,禽肉产量达0.72万吨。
6﹒马。发挥传统养马区既有优势,牧区以和静县为重点,做好焉耆马地方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突出耐力型焉耆马培育,提高焉耆马品质和数量。农区以和硕、博湖为重点,建立完善平原型焉耆马繁育生产体系,利用焉耆马走马品种优势,开展新品系培育、良种扩繁、运动马调教和训练等基础性工作。以库尔勒市为重点,打造集赛马、马术运动、旅游马术等一体的现代马产业园。推进马产业与草原文化旅游景区、民俗文化聚集区融合发展。到2025年,全州马匹存栏8万匹,参与马文化旅游人数达全州旅游总人数的2%,马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
第三节 实施产业振兴行动
实施“肉羊增产、奶业振兴、肉牛增产、生猪转型、家禽增效”畜牧业五大振兴行动,“十四五”期间,优先支持重点县(市)加强产业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建设,推动形成生产布局专业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环境良好化、优质产品规模化发展格局。
1﹒肉羊增产行动。坚持农牧结合,加大生产母羊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肉羊产业。牧区肉羊产业坚持走“以草定畜、稳量增效”发展道路,保护草原生态与保种、增收同步抓,稳定生产母畜基数,推广冬羔和经济杂交生产,提高繁成率和出栏率,加快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优质高效增收,满足中高端市场的品质需求。农区肉羊产业坚持走“标准化规模养殖增量、产业化聚集发展提质、品牌化拓展市场增效”发展道路,以杜泊、德美等专用肉羊与湖羊、小尾寒羊等多胎品种进行经济杂交,推广高频繁殖技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民”生产组织方式,扩大庭院养殖规模,提高羊肉产能,满足疆内外大众市场刚性需求。
2﹒肉牛增产行动。农区依托自治区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产业技术体系,持续推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群体改良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落实好国家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积极推广性控冻精和进口冻精使用,完善牛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支持和静县华凌农牧、且末县稷源牧业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打造2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和实训基地。牧区以和静县、和硕县为重点,做好巴州牦牛选育提纯复壮和蒙古牛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巴州牦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突出有机畜产品的生产和精深加工。
3﹒奶业振兴行动。落实《新疆奶业振兴行动方案(2019—2025年)》,按照“市场是关键,龙头是引擎,科技是支撑,养殖是基础,奶源是保障”的总体要求,突出焉耆盆地为中心,以荷斯坦奶牛为主,做大做强乳品领军龙头企业,保障疆内市场,辐射内地市场,加快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建设,重点实施新疆瑞缘乳业奶源基地扩建。通过优势区域发展带动,提高全州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马驴驼山羊等特色乳业,适应乳制品新型消费需求。
4﹒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快新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9—2025年)》和《加快自治州生猪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立足疆内外市场保供给、强种业、优基地,推动全产业链建设,巩固扩大外向型生猪产业优势。依托羌都林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到2025年,全州建成若羌、尉犁两个生猪外销大县,成为新疆重要的生猪供种基地和商品猪生产基地。
5﹒家禽及特色产业发展行动。立足打造家禽产业集群,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家禽供种能力,发展禽产品屠宰加工业。优化资源配置,以和硕、焉耆为中心,驱动库尔勒市、轮台县、且末县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模式,以鸡、鸭、鹅、鸽等家禽为主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增加市场供给。
第五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1﹒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家底,精心做好巴音布鲁克羊、罗布羊、巴州牦牛、焉耆马、蒙古牛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强化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开展本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小宛鸡新品种核查申报,地方保护品种保护率达到100%。
(2)加快培育优良畜禽品种。加快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杜泊羊、德国美利奴羊、湖羊、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推广;利用二元、三元杂交模式,主推杜泊羊与巴音布鲁克羊、德国美利奴羊与湖羊、小尾寒羊杂交组合,培育德湖、德寒新类型。
(3)加快良种畜禽繁育推广。以标准化创建为抓手,开展集纯种繁育、杂交改良、新类型培育、科学饲养管理于一体良种技术集成,建立政府统筹指导、育种单位主导发展、科研单位支撑引领的良种繁育新机制,推进繁育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到2025年,牛羊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60%以上,猪禽自主供种率达到80%以上,加快种源基地建设,创建自治区级种畜场。建立健全层级清晰、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的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大幅度提高牛羊良种供应能力。
专栏1 现代畜禽种业发展工程
1.良种补贴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鼓励养殖场(户)使用性控冻精、进口冻精,购买优质种公羊进行牛羊品种改良。 2.畜禽核心育种场建设项目。提高种畜禽场生产管理水平,开展本品种选育或新品种(品系、配套系)培育,联合科研院校、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及科研成果转化,重点在新疆兴牧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原巴州种畜场)和库尔勒中牧养殖有限公司实施杜泊羊、湖羊、德国美利奴羊育种工程。 3.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重点对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进行保护,在和静县、和硕县和尉犁县实施焉耆马、巴州牦牛、蒙古牛和罗布羊保护区(保种场)建设项目。 |
2﹒提高饲草料供应保障能力
(1)继续实施“粮改饲”“优质饲草料地”项目建设。推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扩大粮改饲、优质饲草料地建设项目政策覆盖面和实施规模,大力推广“冬小麦+复播青贮玉米”“一年两茬”耕作模式,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
(2)强化农副产品加工利用。依托现有饲草料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农区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提高麦草、糖渣、番茄渣皮、辣椒粕、棉粕、芦苇等利用率,力争农作物(不含棉花秸秆)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提升科学饲喂水平。
(3)大幅提升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和静县自治区级饲草料储备库作用,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建设饲草料交易市场,提高牧区养殖户防灾减灾意识,鼓励进行饲草料储备,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与实用技术应用
(1)在全州规模化养殖场(企业)中积极推广畜禽养殖管理云平台数字化管理技术,重点推广智慧畜牧、环境控制、高产繁育、数字化管理、种养结合等先进适用技术,建成1个州级畜牧业综合信息平台,全面提升畜禽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继续加大畜牧业先进技术的攻关和集成,强化畜牧兽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畜牧业科技转化和推广体系。
(2)健全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农区高效肉羊品种选育推广、牧区巴音布鲁克羊选育改良、西门塔尔牛群体改良、荷斯坦奶牛快繁4个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加快畜禽安全高效生产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3)抓好在职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畜牧业生产“四良一规范”等实用技术进村入户,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支持养殖企业与各科研院校全面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服务实践基地和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节 提高畜牧业加工流通水平
1﹒着力壮大产业龙头。
(1)坚持增产、扩能、提档,继续加大龙头企业支持保障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畜牧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支持涉牧龙头企业主动融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畜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2)围绕提高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优做强畜产品加工业,推进屠宰加工业布局与优势产区相匹配,鼓励支持华凌、羌都、天瑞祥、永烨、阿塔等企业延长产业链,开展精细分割、分级包装、冷鲜熟制等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推动肉蛋奶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拓展产业增值效益空间,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
(3)完善现代冷链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或引进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养殖场(户)加强与冷链物流企业合作,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疆内疆外的现代冷链物流网络,延伸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提高牛羊养殖效益。
2﹒做强畜产品品牌
(1)立足现有基础,坚持创品牌、深加工、拓市场并举,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步伐。在塑造地域品牌上下功夫,以巴州牦牛、蒙古牛、巴音布鲁克羊、罗布羊等地方品种为主,完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认证配套,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一流,有影响力的产地品牌,增强畜产品品控能力,提高终端产品的品牌效益。
(2)结合当地文化与产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内涵,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符号,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以品牌推广和营销策划为主,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电台、互联网等媒体,构筑区域特色品牌立体化宣传。加大线下销售力度,依托对口援疆、驻外机构、“十城百店”等渠道,扶持重点企业在疆内及疆外省份布局中转库、品牌体验店、直销(营)店。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支持企业与天猫、京东、苏宁、快手、抖音等电商及网络购物平台合作,进行线上产品销售,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2 畜牧产业化发展重点及方向
1﹒畜牧养殖示范区(园区)建设。支持各县市按照“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科技转化领先、服务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科学高效”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各方面资源,统筹布局建设畜牧业示范区、园区,不断提高畜牧业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畜产品生产及市场营销竞争能力。 2﹒屠宰加工业发展。根据畜牧业优势产区布局,新建畜禽屠宰场3—5家,配套生产线、分割加工线和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对畜禽屠宰企业进行分级管理。 3﹒畜牧业全产业链示范建设工程。整合现有畜牧业项目资金,加大对畜牧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融合体的扶持,做优做强畜产品加工业,拓展加工增值空间;支持2—3家大型企业打造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运营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4﹒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十四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相关项目资金支持,鼓励瑞源、华凌、羌都等各类品牌经营主体,争创新疆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在疆内外设立产品营销专卖店和销售专柜,建立农超对接营销网络,加强物流冷链体系建设,参展疆内外各类农畜产品博览会,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量。 |
第三节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提档升级
1﹒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结合实施五大振兴行动,打造5大产业发展集群:以和静县、尉犁县、且末县、轮台县为轴心的肉羊产业集群;环焉耆盆地、塔里木盆地的有机肉牛产业发展集群;以和静县、焉耆县、库尔勒市为轴心的高产优质奶牛产业发展集群;以和硕县、库尔勒市、博湖县为轴心的家禽产业发展集群;以若羌县、尉犁县为轴心的生猪产业发展集群。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创建一批“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积极打造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养殖示范县(市),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效益和规模化比重。
2﹒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统筹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坚持草畜平衡,围绕绿色有机、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强草原畜产品竞争力。积极探索牧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配置牧区牲畜、草场、生产设施及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鼓励发展家庭牧场、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升牧区绿色生态畜产品生产能力。
3﹒提升生产机械装备水平。落实生产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推广畜禽繁育饲养、环境污染控制、猪禽全自动生产、饲草综合加工利用等机械,提高养殖场机械化水平。
专栏3 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1﹒农区畜牧业振兴项目。实施自治区畜牧业“五大振兴行动”,支持畜禽重点县市加强对产业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的建设投资,加快实现生产布局专业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环境良好化、优质产品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2﹒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配套粪污处理、饲草料加工调制、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检测及追溯等设施设备,实现生产机械化、管理信息化。 3﹒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项目。支持发展家庭生态牧场和生态牧业合作社,促进草畜流转,推广“轮牧+补饲”、牧繁农育、户繁企育、“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等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提升牧区绿色生态畜产品生产能力。 |
第四节 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1﹒依法落实动物防疫责任
(1)强化防疫责任落实。落实动物防疫“四方责任”,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方针,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免疫、监测、监管等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达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加强州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动物防疫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加强动物检疫监督。严格执行动物调运监管制度,对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落实清洗消毒制度;统一规划实施畜禽指定运输通道,加强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车辆洗消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若羌县依吞布拉克省际公路检查站进疆动物重大疫病抽样检测工作,有效降低动物疫情传入扩散风险;加大动物检疫制度和技术标准培训力度,强化畜禽调运数据信息化监管。
2﹒全面提升动物防疫能力水平
(1)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组织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加强对养殖主体履行强制免疫义务的监督检查,开展动物疫病风险评估,落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消毒、净化、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应免尽免,免疫抗体合格,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继续推进布鲁氏杆菌病、奶牛结核病“两病”净化工作,做好包虫病免疫驱虫等措施,引导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户)开展无疫小区创建工作。推进动物疫病净化,以种畜场为重点,建设一批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和示范场。
(2)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建立以州、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第三方兽医实验室为辅的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建设、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诊断监测能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州县两级兽医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能力显著提升。
(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村级防疫员)三支队伍,规范培训考核机制,强化从业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意识。全面实行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扶持村级防疫员合作社等第三方兽医技术服务组织,推行村级动物防疫员免疫效果考核制度,加快推进兽医技术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步伐。
3﹒强化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现有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畜牧兽医社会化组织,发挥技术、人才等优势,将防疫定单服务、兽药饲料统包、品种改良、动物疫病检测、畜禽临床诊疗纳入服务范围,带动乡村两级畜牧兽医人员提升专业水平、综合能力。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畜牧兽医第三方服务,有效解决基层畜牧兽医机构不全、人员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专栏4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
1﹒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全面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推进“先打后补”,加快车辆洗消中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等补短板项目建设进度,推进无疫小区和动物疫病净化场创建工作。 2﹒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加强投入力度,大力提升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能力,加大村级防疫员培训力度,全方位拓展基层服务人员的增收渠道和收入。引导社会力量多方投入,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 3﹒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建设项目。构建州、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网络,推进兽医实验室复验工作,提高1个州级和9个县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条件,提升病原学监测水平;改扩建1个州级和9个县市级动物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提升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水平。 |
第五节 努力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1﹒大力推动农牧循环发展。推进各县市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统筹种养发展空间,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以畜禽粪污全量还田为重点,集成推广粪肥还田利用技术,构建种养结合、农林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2﹒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指导养殖户科学合理使用兽药,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杜绝使用违禁药物。持续推进养殖环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推广兽用抗菌药减量使用模式,推广微生态制剂、微生物发酵饲料、中药活性提取物等饲料添加剂替代兽用抗菌药,保障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3﹒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开展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固体粪便堆肥还田、液体粪污肥料化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确保全州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
4﹒不断提高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属地负责,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的原则,在库尔勒市、和静县建设集中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在其他县市和养殖密集乡镇分别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收储场、收储点,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使用高温湿化法、微生物发酵技术等工艺进行无害化处理,提高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的综合能力。
专栏5 绿色畜牧业建设工程
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支持养殖重点县市建设以规模养殖场为主体,以畜禽养殖废弃物第三方处理机构为支撑,覆盖规模养殖场、农牧民定居点、养殖密集区、养殖散户等经营主体,集畜禽粪污(病死畜)收集、存贮、运输、加工、施用为一体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建设项目。以畜禽养殖重点区域和养殖大县为重点,统筹考虑病死畜禽养殖规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可持续运行要求,打破县、乡行政区划,以无害化处理厂为中心,在无害化处理厂覆盖区域内,布局县级收贮中心,在偏远乡镇和畜禽养殖集中乡镇建设收储点,建成覆盖全州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病死畜禽无害化收储网络。 |
第六节 全面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1﹒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畜产品质量抽样、监督检查、产地环境检控、投入品监管等能力,健全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机制,配合自治区兽药饲料监查所进行抽检,强化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监管及兽药残留检测,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能力。
2﹒加强畜禽屠宰行业监管。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向主产区转移,鼓励支持新建改建大型屠宰自营企业,加快小型屠宰场(点)撤停并转。实施屠宰企业分级管理,开展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推动屠宰企业落实屠宰检疫监督与加工产品质量检测全覆盖。鼓励大型畜禽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实施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
3﹒提升行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全州一体化的畜牧兽医大数据平台,整合挖掘行业信息资源,实现生产经营信息直联直报,产业链信息化闭环管理。推广集供需对接、价格发布、培训直播、远程诊断、在线指导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大数据平台应用。推进智慧畜牧业建设,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提高养殖场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疫病检测、产品追溯等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实施养殖设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精细饲喂、精准管理。建立覆盖全州的动物疫病风险、动物及其产品移动风险、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等监测网络。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各级书记抓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抓好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供给保障工作,压实各地“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做好全州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水资源保障、国土空间利用、种植业发展、畜产品加工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全面落实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持续推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建立畜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任务,组织实施好重点工程项目,不折不扣落实扶持政策,确保“兴畜”目标如期实现。组织实施一批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发挥新闻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创新举措、鲜活经验和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 落实保障政策
切实加强资金、土地、水电气暖等政策支撑保障,将国家关于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的用地、环保、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拓展覆盖到畜牧养殖其他产业。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自治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金融支持和用水用电价格政策,扩大养殖保险范围,完善环保支持政策。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
整合资源健全产学研用结合、聚焦产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联合攻关和技术集成研发,围绕畜禽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链提供持续科技供给。探索创新推广机制,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推广机构负主责、高校和科研院所做服务的运作模式,鼓励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进入农村牧区,加强基层技术推广骨干和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者的培训,培育一批高素质乡村实用人才,解决畜牧业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四节 注重依法治牧
加强地方畜牧业法规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法制化水平。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推进“一窗受理”。探索建立养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强化落实主体责任。规范畜产品市场准入检疫检验标识,实现信息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合格证准出制度和生产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实现信用体系与政策扶持相挂钩。强化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内控机制,做实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方位构建廉洁从政“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