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州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1-05-11 19:00:18   【字体: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深刻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自治州第八次党代会确立的“三大目标”和“二十字”战略布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

专栏1-1自治州“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规划目标

预计完成

全州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5%,达到600亿元

年均增长8.3%,达到638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累计完成1360亿元

累计完成136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15%,达到26.5亿元

年均增长26.9%,达到43.6亿元

进出口总额

年均增长12%

年均增长29.1%

民人均纯收入

年均增加300元以上,达到6000

年均增加924元,达到889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长8%,达到12000

年均增长10.2%达到13809

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以内

3%

人口自然增长率

控制在8.5‰以内

年均增长9.6‰

三次产业比例

107614

176518

——农业农村经济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增加值108亿元,年均增长8.9%。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居全疆前列。

——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深入实施,以石油石化、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棉花系列加工和绿色能源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形成了轮台工业园区、和静工业园区、若羌工业园区和一批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重点工业区,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预计工业增加值366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非石油工业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0.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库尉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库尉新区经济强劲增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26亿元,比2005年增长40.2%,成为引领新型工业化的“龙头”。轮台、和静、焉耆三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2亿元,占全州17.6%。若羌、且末、和硕、博湖各具特色,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近50%耕地实现高效节水,库尔勒新机场通航,州域内国道改造全面完成,库—库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基本建成,农村公路提前实现乡乡通公路。发电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53.6万千瓦增加到103万千瓦,基本形成220千伏主电网构架。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生态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新增草场围栏10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和绿洲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1.94%和19.93%,完成生态移民搬迁1801户7117人。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财政改革稳妥推进。成功组建库尔勒市商业银行和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启动库尔勒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累计实现招商引资总额373亿元,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州”战略成效明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通过国家验收,“双语”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初步兴起。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体育事业长足进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民国防观念不断增强,双拥共建活动取得新成果。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气象服务、防震减灾、统计审计、人民防空、社科研究、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新的加强。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46.2亿元增加到282亿元。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31.5平方米增加到38.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1.49平方米增加到27.55平方米。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大险种参保人数85万余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以上。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民族团结教育卓有成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各族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和问题解决渠道进一步拓宽。连续四届被中央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并被再次确认为“长安杯”。

专栏1-2:“十一五”各族人民生活改善状况补充说明

1、养老、工伤、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生育保险等分别预计达到15.310.812.12019.411.8万人,覆盖率分别达到93%83%96%95%90%84%

2、累计解决2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471216928名低收入贫困人口越过低收入贫困线

3新增农村公路4410公里、沼气用户27236户、农村抗震安居住房73000

五年来,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符合群众意愿、具有巴州特色的发展路子。第三,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抓好加快发展和增强发展协调性两大战略任务,高度重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第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五,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和能力。第六,必须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七,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一切分裂破坏活动。

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二产、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比重过高,非油气工业比重偏低,三产发展不充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二是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压力。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特别是交通、水利保障能力亟待加强。四是水资源结构性短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五是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六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强民族团结、打击违法犯罪,建立有效的应急保障体系的任务艰巨。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立足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巴州具备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从外部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调整和经济格局的加速变化,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并提供了根本保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作出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决策,更为我们拓展发展空间、破解发展难题、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内部环境看,在历届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决策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自治州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州、科学发展“三大目标”指引下,全州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要实现自治州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善于用解放思想指导实践,在科学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升华发展认识,理清发展思路,选准发展突破口;必须牢牢把重大项目抓在手中,树立大项目就是民生工程、就是发展空间、就是发展潜力的观念,全力以赴抓项目,抓大不放小,充分发挥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推进作用;必须真抓实干,进一步发扬优良作风,着力在真心落实、真想办法、真求实效上下功夫,在实干中体现新疆效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疆的重大历史机遇,牢固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理念,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加快发展、科学跨越为主题,以转变方式、提升效益为主线,着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十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率先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目标任务:“十二五”末,全州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全疆靠前、人均向中部靠近;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南疆乃至全疆前列、新型工业化走在南疆前列、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走在全疆前列;实现“地大势强、富饶秀美、平安和谐”。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州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达到100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28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68亿元,年均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22%,力争突破百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

——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库尔勒市GDP力争达到700亿元,基本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过百万,环境更加宜居。和静、轮台、若羌县GDP突破百亿元。

——居民生活实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年均增长8%以上;各族群众就学、就医、就住、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产业发展跨出新步伐。形成十大现代产业体系,培育5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10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20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0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发展基础得到新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条件明显改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民主法制开创新局面。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实现形式日益丰富。依法行政水平稳步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和谐社会再谱新篇章。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基层基础工作深入推进,社会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专栏2-1:十大现代产业体系

特色种植养殖业,石油天然气化工业,优势矿产加工制造业,城(区)镇建筑业,现代能源产业,特色农产品和棉花系列加工业,综合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文化产业。

专栏2-2:自治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

主要指标

2010

2015

年均增长

属性

经济

总量

全州生产总值(亿元)

638

1000以上

10%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60.1

[2800]

15%以上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5.2

95亿元、力争突破百亿元

2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0.7

17%以上

预期性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2000

20%以上

预期性

经济结构

一、二、三次产业比例

17:65:18

14:66:20

预期性

非油气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20.8

38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9.8

60以上

预期性

资源环境

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

0.46

0.5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1.94

2.08

约束性

绿洲森林覆盖率(%

19.93

21.51

约束性

人民生活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8890

13000

8%以上

预期性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3809

24000

12%

预期性

民生保障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0

100

约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

3

[11]

约束性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20

90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3.9以内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9.6

11以内

约束性

注:带[]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十大产业,加快构建以现代工业为支撑,现代农牧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低碳和生态产业。重点发展石油石化、矿业、特色农产品和棉花系列加工、能源和装备制造业。

石油天然气化工业。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落实中央加大油气资源在新疆就地加工比例的政策,争取更多油气资源实现就地加工。以原油炼化为龙头,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做好下游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争取国家把库尔勒确定为大型油气储备基地。支持美克化工二、三期、轮台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天源石化300万吨炼油、东辰煤制甲醇、中泰化学及罗钾公司盐化工、天然气制烯烃等项目建设,加快引入三聚氰胺、甲醇蛋白、醋酸等附加价值较高的精细化工项目。积极发展为石油天然气勘探加工服务的石油技术服务行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生产能力,更好满足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需要。“十二五”末,实现原油产量700万吨、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建成全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和自治区重要的油气化工基地。

特色矿业。按照“非金属矿和金属矿两手抓、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双突破”的思路,招商上坚持“招大引强、当地注册、定额分成”,生产上坚持“分散采选,集中冶炼、延伸加工”,高起点、高水平推进铁矿、钾盐和钨矿等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确保矿业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末,矿业增加值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产业。加大地质勘探力度,以中天山—库鲁克塔格、中昆仑—阿尔金山南北两条成矿带为勘探重点,加快大型、超大型煤炭、铁、铜等重要资源的潜力调查和评价,完成主要成矿带1:5万区域和主要成矿区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风险勘探开发,发现和提供一批新的矿产地。做大黑色金属产业,重点推进和静、尉犁、若羌及且末县铁矿开发和钢铁冶炼,加快锰铁合金等下游产品开发及铸管、石油套管等下游金属制品业发展。“十二五”末,年产铁精粉1500万吨,钢铁产量700万吨,钢管产量200万吨,建成新疆最大的铁精粉生产基地和南疆钢铁生产基地。做强有色金属产业,重点支持阿尔金山、昆仑山及天山山脉多金属矿开发,加快规划建设铜铅锌钨冶炼加工制造项目。“十二五”末,达到10万吨铜精粉、3000吨以上钨精粉、10万吨铅锌精粉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非金属和建材加工业,加大钾盐、方解石、红柱石、蛭石、菱镁矿等矿产开发力度,积极发展磷化工产业,重点支持罗布泊钾盐二期、和硕中石矿业超微粉和造纸项目建设,争取在盐矿稀有金属(钠锂锶铯)提炼、蛭石、菱镁矿、红柱石、石棉产业链延伸方面取得突破。“十二五”末,形成300万吨钾肥、10万吨红柱石、20万吨蛭石、10万吨菱镁矿、700万吨水泥、200万吨矿微粉生产能力,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基地和新疆非金属材料加工基地。提升煤炭开采加工能力,重点支持库尔勒塔什店和轮台阳霞两大矿区骨干煤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大中小型煤矿重组整合力度,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加快若羌、和静、且末煤炭资源勘探进度;扶持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等煤化工发展。“十二五”末,煤炭年产达1000万吨以上、形成200万吨煤焦化生产能力。

特色农产品和棉花系列加工业。发展香梨、红枣、葡萄、杏和番茄、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巩固提升乳肉制品加工、制糖、酿造等产业。“十二五”末,形成10万吨葡萄酒(汁)生产能力,香梨保鲜和加工率达到95%,红枣制干及加工率达到80%,杏精深加工率达到80%,85%以上的农户参与并受益于产业化经营,建成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基地。主动承接东部棉花系列加工产业转移,支持现有棉纺企业加快更新改造,引进大企业整合棉花种植、加工资源,延长轧花、纺织、成衣,棉短绒、棉浆粕、长短丝制品,棉籽精炼油、饲料蛋白、食用蛋白等棉花系列加工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棉杆综合利用研究,争取在棉杆制浆、中高密度棉杆纤维板方面实现突破。“十二五”末,全州纺锭规模达到100万锭,粘胶短纤维38万吨。

能源产业。按照“发电输电用电通盘考虑,水电火电气电互相补充,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方针,加快电源建设,重点支持开都河流域、车尔臣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和库尔勒、轮台、若羌热电项目建设,争取柳树沟水电站、小山口一、二、三级水电站、大山口二级水电站,塔什店火电四期、华能轮台热电联产、国电库尔勒热电联产项目和若羌火电厂建成投运,滚哈布其勒水电站、霍尔古图水电站完成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加快察汗乌苏河流域、巩乃斯河流域梯级电站、塔什店火电五期项目前期工作;支持园区和企业建设自备电源;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在太阳能、风能资源富集区,建设一批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项目,提高绿色能源比重。增强电网输送能力,以巴音郭楞75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分别形成北部220千伏环网和库尔勒220千伏环网,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十二五”末,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以上,实现全州电网联网,基本实现220千伏电网覆盖全州,在祁曼塔格地区与青海省实现联网,建成全疆电网的重要通道和绿色能源基地。

装备制造业。重点围绕石油石化、矿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重点产业的协作配套,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特色专用和成套设备制造业。支持现有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十二五”末,西姆莱斯50万吨石油专用管制造项目达到产能,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技术研发,抓住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有色金属和石化新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科技项目引领支撑作用,实施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一批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

工业园区。集中力量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聚集生产力要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自治州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石油石化、棉纺化纤、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建成国家级工业园区。提升和发展轮台工业园区,打造石油石化、石油装备及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积极申报国家级工业园区。加快和静工业园区建设,打造钢铁产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壮大若羌工业园区,打造矿产加工业集群。推动河北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成衣制造四条产业链,吸引冀商投资兴业。支持其他特色园区做大做强。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加强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完成重点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推动建立直供电低价能源区,重点推进河北援建2×22万千瓦热电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载能企业建设自备电厂或投资现有电厂建设自备机组,支持与其它电厂建立局域电网。“十二五”末,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第二节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调优种植业,调强林果业,调大畜牧业和农业服务业,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强化基地建设,提升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生产。深入实施“退白扩红”战略,棉花以南五县为主,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节本增效、提高品质,建设焉耆盆地以工业番茄、加工辣椒、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带。加快香梨、红枣、葡萄、杏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发展沙区产业。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加快建设畜禽良种繁育、饲草料保障、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科技支撑服务和畜牧业行政执法体系,推进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十二五”末,全州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万亩;棉花面积控制在200万亩,亩产皮棉突破140公斤;特色林果面积240万亩(地方180万亩),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出栏牲畜350万头(只),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设施农业15万亩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5万千瓦,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8亿元。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加工能力始终大于生产能力的要求,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和支持城镇工商业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深入开展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绿色知名品牌。“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20个以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60%以上农牧民加入合作社,90%以上的农户参与并受益于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夯实农业基础支撑保障能力。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推行农产品生产环节全程监控,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档案追溯制度。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依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从数量和质量上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二五”末,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缺电、少电及无电问题。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完善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推行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严格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补贴制度。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充分发挥塔什萨依、巴音布鲁克、南山、达西4个新农村实验区的带动示范作用,全面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实施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两大工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安全适用的原则,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要的建房规划和建房标准,实现水、电、路、林、气、厨、厕、浴设施配套。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大扶贫投入,加快实施整村推进,完成生态异地搬迁,推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十二五”期间,完成5.8万户农牧民安居工程,户均住房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5000户17500人越过贫困线,搬迁牧民2600户11000人。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

旅游业。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提升旅游整体形象。加快国道314线和218线两条重点旅游产业带建设。做强西线-塔里木沙漠胡杨旅游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大东线-博斯腾湖休闲度假旅游区,整体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做优北线-巴音布鲁克生态民俗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纳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推进南线-罗布泊阿尔金山特种旅游开发,开展高端科考旅游;完善库尔勒旅游目的地城市功能,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末,接待游客59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15%。

现代物流业。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以库尔勒为中心,和静、轮台、若羌为副中心,辐射巴州乃至整个南疆地区的物流集散地和配送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业,促进物流配送社会化。依托重点工业园区,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重点加快发展库尔勒华凌建材、农副产品批发等专业市场,积极推进库尔勒市、轮台、焉耆、若羌县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

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深入推进建筑业企业改革和行业结构调整,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培育以总承包为龙头的承包商体系。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培育力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规范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和低碳绿色居住建筑。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集中建设一批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位较高的现代化城市住宅小区,加快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实现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长期平衡。加强物业管理,推进住宅小区物业服务社会化。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年保持在20亿元以上,年均新开工住宅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

金融业。加快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支持国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建设现代银行。完善农村银行业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社区银行,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库尔勒市区位优势,加快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培养总部性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政府出资或出资参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设立互助性担保机构和为担保机构提供保证服务的再担保机构建设,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增强融资功能,优化融资服务。建立健全结构优化、功能互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重点支持库尔勒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推进各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增设证券、期货、信托、租赁、典当机构,打造南疆金融中心。

改造提升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拓展居家养老、家政等服务。全面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数字巴州”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无线电安全保障,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促进教育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娱乐、体育等产业发展。

第四章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围绕城市都市化、县城城市化、乡镇城镇化的目标,按照“一中三副”(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四个层面”(库尉;副中心城市;县城;特色重点镇)的发展布局,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良好的现代城镇体系。“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全力加快库尔勒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树立现代城市理念,按照“开发新区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郊建设新农村、库尉一体构筑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科学合理调整市域区划,加快库尉一体化步伐,加大“南扩西连”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加快城市立交、梨乡桥、“三河三渠”风景带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完善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打造库尔勒香梨、楼兰、东归等品牌文化,塑造集现代气息、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十二五”末,建成一个打造实力、充满活力、彰显魅力、平安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区分层次、梯次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若羌、和静、轮台县园区经济及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副中心城市;焉耆、和硕、且末、博湖县城按照高标准小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按照“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交通便捷的特色重点镇,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重点支持巴音布鲁克、巴仑台和铁尔曼、巴润哈尔莫墩和哈尔莫墩、依吞布拉克、塔什萨依、轮南、阳霞、苏塘、七个星、乌什塔拉、博斯腾湖乡建成各具特色的乡镇。

加强城镇化管理。坚持“乡镇人口到县城创业、县城人口在库尔勒安家”,加强库尔勒市人口管理,根据实际放宽其他县城和小城镇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第二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生产经营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关系,提高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抓好农民生产技能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民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农民就业服务维权机制,促进劳务经济向技能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协调企业招收使用当地农民工。增加经营性收入,发展与产业相配套和为企业服务的加工小群体,鼓励农民以家庭经营形式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确立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争取国家、自治区调整现有财税政策,兼顾能源输出地利益,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把解决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公共就业援助网络,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建立健全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健全企业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制度,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使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相适应;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立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切实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增强民营经济创收能力,促进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支持和鼓励城镇居民投资创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积极理财,增加财产性收入。

第三节 发展壮大农二师经济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二师在巴州发展和稳定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地方与农二师融合发展,拓展融合领域,提高融合水平,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双赢。

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农二师围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全师经济发展速度不低于兵团平均水平,与兵团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五个明显”提高和改善的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8.5%以上;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7:50:23;三是职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00元,年均增长15%,团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9400元,年均增长14%;四是生态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重点任务。坚持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三化”建设。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兵团城镇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建区域综合发展中的优势,形成与地方城镇互为补充、辐射带动各垦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库尔勒城市周边卫星城镇发展,以29团团部吾瓦镇为中心,以纺织、矿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现代物流产业为重要支撑,形成未来的新建城市,逐步建成兵团屯垦戍边保障型城市、沙漠绿洲生态宜居城市、特色度假休闲城市。加快中心城镇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团场城镇与所在县市基础设施资源利用和共享,引导团场经济、连队职工和周边居民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到2015年,力争全师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城市建设初具规模,经济总量占全师4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以特色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加工转换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和壮大纺织服装、食品医药、能源电力、矿产开发、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五大重点支柱产业,形成与地方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产业格局。以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库西工业园区发展,进一步规划和完善库西“一区三园”的产业发展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依托科技进步,加快农业高新节水灌溉、机械化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三大基地”建设。在焉耆垦区、库尔勒、塔里木垦区、且若垦区建成多个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现代化生产示范基地,初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培育和打造出多个农产品品牌。发挥农二师在促进地区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将焉耆垦区和库尔勒垦区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到2015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机采棉达到80%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同时,促进农二师与地方在人才、信息等方面实现共享,通过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协作,加速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共同做大、做强区域经济。

第五章 发展社会事业

深入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逐步完善符合州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优先发展应用于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推动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创新能力,推进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和研发中心,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扶持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十二五”期间,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地州市行列,库尔勒市开展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第二节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推进“双语”教育。结合自治州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中职教育。“十二五”末,全州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以上;建成一批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引入综合性大学,重点推进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和巴州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强化继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三个增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建立奖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

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州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州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升人才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人才管理服务理念,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总量比较充足、结构相对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力构建适应各族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文化创新。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和巴州实际,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繁荣文化事业。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统筹发展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年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重点加强农村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快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和覆盖能力。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加强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大力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全面编纂地方综合年鉴,着力建设地方志地情网站,全面发展地方志事业。加快州县档案馆建设,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快大剧院、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数字图书馆等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十二五”末,县级文化馆、博物馆更加完善,实现乡镇(街道)、国有农牧场、村都有文化站(室)的目标,全州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75%和98.61%,实现城乡广播电影电视全面数字化,各县市都建有一座综合性体育馆和剧院。

发展文化产业。突出“新疆特色、巴州特点”,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质量,培育和健全文化产业市场。放开文化产业投资领域,推动文化产业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文化产业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联合发展,培育若干个有竞争力、有民族特色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有口碑有效益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文化市场主体,提高监管能力,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特有文化景观包装力度,深入挖掘东归文化,打造“西域都护府”、“东归”、“楼兰”等知名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五节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各级卫生服务体系医疗装备技术水平。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基层急救站点和远程会诊系统。建立健全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制度,推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积极探索大病医疗保障和运行机制。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标准。积极防治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坚持中西医并重,将民族医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加大重点建设投入,支持和发展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方便可及,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十二五”末,州人民医院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各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特色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组建州级妇幼保健院;重点县市建成集医疗、预防、保健等功能为一体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一级综合医院标准,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城市居民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强化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统筹解决困难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前实现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将无收入的城镇居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障制度。按照先保后征原则,将被征地农牧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规范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积极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

健全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贫困户救助率100%。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完善贫困群体专项救助制度,发挥法律援助积极作用,提高社会救助资源利用效能。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改革,完善安置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三级福利服务网络,提高社会福利整体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完善老年保障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体系。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原则,科学制定年度住房保障目标,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大力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提高城乡抗震防灾水平。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解决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以及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12.45万套(其中公共租赁房2.19万套,廉租房2.71万套、棚户区改造7.55万套)。力争到2013年全面完成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任务,城镇建筑物抗震设防合格率库尔勒市达95%以上,县城及城镇达90%以上。

第七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动人口问题统筹解决。努力构建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覆盖面,提高奖扶标准,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稳定增长、保障有力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强计生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十二五”末,全州人口总数控制在154.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

第六章 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大力推动事关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建设,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 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形成东来西出、南北贯通的新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出疆大通道,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以提高铁路运力为重点,推进库尔勒-格尔木铁路开工建设和库尔勒-伊宁铁路立项,加快贯通自东南向西北的第二条亚欧铁路大陆桥;做好乌鲁木齐-库尔勒高速铁路和且末-若羌、若羌-罗中、巴仑台-巩乃斯段铁路等项目前期协调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完成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轮台工业园区、和静工业园区、若羌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和库尔勒铁路客运站改扩建;基本形成点线协调、运输能力强的铁路运输网络。

公路:以提高国省道通行能力和农村公路、资源路、旅游路通达深度为重点,推进巴仑台-库尔勒-尉犁-若羌高速公路,省道305线延伸改造、省道206线延伸至开发区、国道尉犁-若羌—且末段改造,加大联乡通村油路建设力度,建设一批资源路和旅游路。做好库尔勒-罗中-敦煌段前期工作,规划第四条出疆大通道。加快库尔勒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建设。完善乡镇客运站点。“十二五”末,新增高速公路1700公里,实现高速公路通县;农村公路网里程达15000公里,通行能力和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投资,建设依吞布拉克镇—白干湖钨锡矿—且末、218线岔口—备战铁矿、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地山铁矿等资源公路3400公里。

民航:重点改扩建库尔勒机场、迁建且末机场、新建轮台、若羌机场,努力开辟库尔勒至疆内主要城市及内地新航线,做好巴音布鲁克通勤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形成功能完善、航线通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运载力强的航空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科学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城区道路和立交工程建设,完善路网架构。改进交通配套设施,提高路段(口)通行能力。强化静态交通管理,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强调公交优先,优化交通工具结构。全力打造布局合理、运营顺畅的城市交通体系。

第二节 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按照“节约农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体要求,以水定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开—孔河、迪那河、车尔臣河等重点流域控制性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全面推进阿仁萨很托亥水库、大石门水库、开都河第二分水枢纽及两岸干渠、五一水库等项目建设。“十二五”末,新增供水能力4.49亿立方米(城市0.73亿立方米,工业1.83亿立方米,农业1.93亿立方米)。

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根据水资源分布和环境承载能力,做好区域水文水资源工作,科学安排工农业和城镇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合理确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规模。调整优化用水结构,严格管控地下水资源,保护城镇水源地。严禁任何形式的水土开发和滥用水资源现象。加快开都河流域重点河段和重点县市防洪设施建设,加大中小河流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力度。有规划、有重点地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提高水利工程完好率、蓄水保障能力和防洪减灾能力。

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全面开展农业灌溉工程设施建设,加快普及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十二五”末,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到80%。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州理念,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继续推进塔里木河、博斯腾湖等流域以及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治理,完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山区人工增水作业力度。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启动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落实环境保护及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饮用水、噪声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十二五”末,城市集中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主要河流水质好于Ⅲ类水体的断面达到9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日污水达标处理能力48万吨。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第七章 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一节 深化改革

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依法管理制度。2013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改革任务。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工作,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坚持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并举原则,加快培育大中小企业关联产业群体,促进总量快速扩张。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新疆政策支持力度和开放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企业成功上市。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完善收入征管措施。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大资源性产品市场监测力度,严格控制资源性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稳步推进电价体制改革,加快工商业用电同价步伐。推进以水资源费、城市污水处理费为重点的城市水价改革和以重点工程为主的工程水价改革。深化城市供热价格改革,扩大按热计量收费范围。推进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制度改革。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问责和行政复议,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后评价制度。以岗位设置管理和建立人员聘用制度为中心,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节 扩大开放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域内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

招商引资。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推动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部门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密切与专业的招商机构、驻外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各类商会的联系,强化专业招商网络建设,节约招商成本。优化招商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地方财税贡献评估,提高招商效率。突出重点领域招商。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引进适合发展需要的带动力强的项目,主动吸引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形成园区的集聚效应和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做到每个月有上亿元、每季度有上5亿元、每半年有上10亿元的项目开工或投产。拓宽外资利用渠道。合理有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积极引进能够促进优势资源转换和行业整体发展的外资项目。重点争取产业发展、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外贷支持。提升境外投资水平,力争境外投资有所突破。

对外贸易。坚持“贸易先行、产业联动”,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快库尔勒二类口岸和物流保税中心建设,提升对外贸易水平。继续实施品牌强贸、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完善出口促进政策,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功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加快形成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机制。

第三节 支持和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发挥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取消一切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引入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支持一批有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

第八章 扎实做好受援工作

按照中央援疆工作要求和“盯住企业、对接产业、协调行业、发展事业”的思路,将“输血”为民和“造血”强州紧密结合,围绕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和科技援疆五大领域,突出就业、就学、就医、养老和住房五个重点,依靠设施建设、技术支援、资本输出、人才共享和合作开发五大途径,确保民生改善、主导产业培育、城镇面貌改变、生态保护加强、创新能力增强五项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完善受援工作机制,健全与河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联动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深化与援疆干部的情感和工作交流,着力解决援疆干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共同做好受援各项工作。加强产业互惠合作,建成一批骨干项目。全力配合河北省抓好援建项目建设,加强援建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惠及民生。加大人才交流培养力度,完善干部人才需求规划,做好河北省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赴巴州对口支援工作,实施干部人才赴河北培训计划,选派党政干部和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急需专业技术人才赴河北接受培训。深化与河北省科研院校合作,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开创两地经济技术合作新局面。“十二五”末,河北工业园初具规模;援建的50万平方米安居房、廉租房和3480户棚户区改造以及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组织培训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2000人次,安排就业1000人;党政人才队伍双向交流8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训1180名。

第九章 营造良好环境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安定有序、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广泛发扬民主。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创建一批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健全民主参与、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决策机制,加快形成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深入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完善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理念,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力度,树立良好的党风和政风。

第二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建立健全用群众工作统缆信访工作机制体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加强特殊人群安置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章 健全保障机制

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调配和引导各类资源,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健全规划管理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积极引导市场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共同拉动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着重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及产业园区配套等领域项目建设。引导金融部门合理放贷和社会资本进入优势产业。完善消费政策,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以增加农牧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为重点,提高整体消费能力。改善进出口调节,更好地发挥出口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安排财政预算。坚持依法组织收入原则,加强税源监控,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需要,切实履行好再分配职能。整合专项资金,规范使用管理,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控制行政经费增长,厉行勤俭节约。加强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强政策协调落实。在分析梳理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发展的关键领域,适时制订出台一批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加强各项政策间的衔接协调,形成对发展的有力支撑。主要是:制订实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专项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订实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的专项政策,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制订实施重大项目区域布局意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适时修订和发布产业导向目录,引导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促进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制订实施生态功能区政策,促进生态保护。

严格规划组织管理。建立健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县市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主体功能定位、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和基础生态建设方面,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按年度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任务制定具体措施,各县市在经济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好规划的精神。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规划在州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下,由州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形成中期评估报告。经中期评估需对规划进行修订的,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修订方案,报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规划实施期间,因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造成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需对规划进行调整的,州人民政府适时提出建议,提请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