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卫明在车厘子大棚里人工授粉。(记者 陈新 摄)
近日,焉耆县七个星镇的车厘子温室大棚内春意盎然,车厘子花竞相绽放,馥郁芬芳萦绕其间。种植户刘卫明在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员买买提·阿塔乌拉的指导下,穿梭于花丛间为车厘子进行人工授粉。
走进车厘子温室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树树如云似雪的车厘子花。两米高的车厘子树分列成行,每根枝条都低垂着密密匝匝的花簇,拇指大小的花朵挤挤挨挨,压弯了遒劲的褐枝。五座标准化大棚在刘卫明的精心管护下,花枝舒展,新叶油亮。
“这批引自山东的‘美早’品种已适应本地气候,预计5月初挂果上市,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测算,占地5亩的车厘子大棚收入将突破8万元。”刘卫明说,“今年丰果期产量预计是往年的三倍,后期计划开发采摘游,让更多乡亲搭上特色种植的快车。”
从种植“小白”到技术能手,刘卫明的奋斗故事激励着周边村民。2018年,他顶着“西北不宜种车厘子”的质疑声,在政府扶持下建起首个试验棚。6年里,他辗转辽宁、山东参加农技培训,自费订阅10余种农业期刊,手机里存着20多位专家的联系方式。去年成立了“聚友车厘子采摘园”,吸纳20余名村民前来学习种植技术。(记者 陈新)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