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大型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打捆机穿梭在轮台县策大雅乡田间地头。(通讯员 吐尔逊·吾斯曼 摄)
春回大地、冰雪消融。随着土地封冻期逐渐结束,我州棉田残膜回收工作陆续展开,大型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打捆机穿梭在田间地头,最大限度降低地膜残存,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7日,轮台县策大雅乡明德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明德正在查看自家棉田的残膜回收情况。随着天气逐渐转暖,他开始为新一年的春耕做准备。
王明德说:“我去年种了4200亩棉花,平均单产达到450公斤。用大型机械回收残膜,速度快、效果好。我今年将扩大种植规模,种5000多亩棉花。”
广袤而整齐的标准化棉田里,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棉秸秆还田及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打捆机快速卷起棉秆和农用残膜,粉碎好的秸秆直接撒入田间,为土壤提供养分,被卷起的农用残膜则被打包成捆,等待集中回收处置。
通过大力倡导“残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巴州已逐步形成了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当前,巴州残膜的机械回收率已达到95%以上。(记者 刘雨珊 申凯龙 通讯员 吐尔逊·吾斯曼)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