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第二中学昔日的校门(资料照片)。(图片由巴州二中提供)
7月1日,范用德在家中翻看昔日照片。(记者 袁海军 摄)
7月2日,范用德在给同学们讲述学校的变化。(记者 袁海军 摄)
7月2日,范用德(左二)和他所教的1973届初中毕业生重回校园。(记者 袁海军 摄)
7月2日上午,明媚的阳光洒在巴州第二中学的校园里。
这一天,学校迎来了84岁高龄的范用德老人,他是巴州第二中学建校见证者之一。他在5位昔日学生的陪伴下,缓缓走进校园。
这些学生均是范用德所教的1973届的初中毕业生,如今平均年龄已达67岁。在巴州成立70周年之际,范用德和他的学生重游校园,抚今追昔,感受学校的巨大变化。
重游校园 追忆往昔
校门缓缓开启,范用德一行迈着略显蹒跚却坚定的步伐走进校园,仿佛在默默诉说他们与这所学校、与巴州教育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意。整洁的国旗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漂亮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宽阔的绿茵场上,毕业生们正在排练节目。
“今非昔比啊!翻天覆地呀!”
范用德情不自禁地感叹:“校址未变,一切皆变!”
在操场上,老人们被初一(2)班的同学团团围住。
范用德坐在大树下的长椅上,亲切地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将自己与巴州教育的故事娓娓道来。
“孩子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成立,到今年已经70周年啦!1962年,我来到巴州。当时,巴州第二中学还处于建校初期。时间真快,我在巴州生活已经62年了!”范用德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北京生活。1962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那时22岁,正值青春年华……”范用德说。
那年,范用德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告别了大城市北京,和41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漫漫征程。
“我们先坐火车到哈密,再换乘敞篷汽车。道路崎岖不平,一路上汽车颠簸得厉害,我们坐在行李上,感觉整个人都要被颠得散架了。”回忆起那段艰辛岁月,范用德的声音微微颤抖着。他说,大戈壁滩一望无际,荒凉而苍茫,他和伙伴们下车时,个个都是满脸尘土。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仿佛能想象出那个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画面。
当年9月,范用德和一名同学被分配到了巴州第二中学。起初,他教高中数学。
范用德说:“刚到学校时的景象我至今难忘:两排土块砌成的房子,前排是教室,后排是宿舍。校园里还有果园和菜地。”
“那时,学生们穿着朴素,但他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一下子就忘记了条件的艰苦。”范用德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些可爱的学生。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师生们同在一个食堂吃饭。
“我们早上经常吃发糕,喝玉米糊糊。午饭有馍馍和菜。夏秋季节,蔬菜是从学校菜园里种出来的。”范用德的脸上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
当时的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师生之间的情谊却深厚无比。去年,范用德所教的1973届初中毕业班迎来五十周年,师生们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范用德说:“我们师生感情深,大家都很重感情。”
再登讲台 感慨巨变
范用德带着自己的学生漫步在校园中,每到一处,都能勾起他满满的回忆。
接着,大家走进教学楼。走过廊道,他们来到初二(2)班教室。正值期末,教师正叮嘱学生有关暑期的注意事项。
走进教室,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班班通”配备着便捷高效的指触屏幕,窗户玻璃明净而通透,窗台上摆放的盆栽绿植充满生机,课桌椅排列整齐,整个教室显得温馨舒适、优美宜人。
班主任尤婵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范用德老人和他的学生们,6位老人走上讲台,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掌声。
范用德向孩子们问好,孩子们好奇而专注地望着范用德,期待他的精彩开讲。
“那时候的桌椅很简陋。”范用德缓缓地说,“木板搭在土块上就算是书桌,学生坐的小凳子都是从各自家里拿来的。”
“那时候,黑板是用木板或者在墙面涂上黑漆做成的,老师讲课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一节课下来,粉笔灰把头发和上衣都染白了。即便条件如此艰苦,学生们求学的热情从未减退,老师们更是大爱无疆、无私奉献。”
在范用德讲述的空当,他的学生们也纷纷补充着:
“当年接到搬新桌椅的通知,学生们那种欢喜的样子,我们永远都忘不了。”
“冬天到了,学生还要在教室里架炉子,我们都得学会生火。”
“住校生按照性别分开,十几个人挤在大通铺上睡。大家特别团结友爱。”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那些艰苦却又充满温暖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听得入迷,深感激励、备受鼓舞。
之后,范用德一行入座,听尤婵老师讲课,感受新时代教育。尤婵还为范用德演示了“班班通”,并请他对屏幕进行手触点击。
展望未来 畅谈发展
课下,范用德和尤婵展开交流。
“我们老教师见证了教室从‘土块’到‘砖块’、教学楼从矮到高的变化过程,也见证了巴州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历程。”范用德说。2000年,他退休了,教龄38年,退休后坚持关注巴州教育。
尤婵告诉老人,她于1996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从乡镇学校、县城学校到州直学校,对教学情有独钟,教龄接近30年。
巴州第二中学的变化,也是巴州教育事业变化的缩影。2000年以来,巴州各学校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教学楼越来越漂亮,体育场的设施越来越先进。
尤婵微笑着说:“现在,各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一应俱全。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今,人们对教育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重视优质教育。近年来,全州各学段捆绑联盟或教育集团蓬勃发展,优质资源覆盖率得以提高,教育均衡发展迅速。”
尤婵接着说:“现在的孩子们有丰富的课外读物、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先进的在线学习资源。而且,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形成了良好的合力,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范用德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眼中满是欣慰:“这在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范用德的5位学生也感慨不已:“巴州现在不仅有了本科大学,而且学前教育也办得越来越好。河北教育援疆更是助力巴州教育事业。巴州教育好似温暖阳光,惠及千家万户。”
62年里,范用德将一颗炽热的心深深融入了巴州这片土地。他不仅选择留在巴州、扎根巴州,还在此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女读书上学,鼓励孙辈学习进步。
回顾62年的历程,范用德感慨万千:“从土坯房到现代化教学楼,从简陋的教具到先进的设备,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到优质教育的推行,巴州教育实现了巨变。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校园的一角,范用德和他的学生们坐在长椅上,继续畅谈未来巴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前景。
老人们望着远处操场上奔跑嬉戏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 袁海军)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