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玉中的父亲在为村民检查身体。(图片由茹玉中提供)
茹玉中在为村民把脉问诊。(记者 廖军 摄)
茹玉中的父亲用过的医疗器具。(记者 廖军 摄)
现在的村卫生室外景。(记者 廖军 摄)
在博湖县才坎诺尔乡莫盖图村,有过两个“茹医生”:2021年去世的茹世道和他的儿子茹玉中。父子“接力”守护村民的健康50余载,见证了巴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迁。
子承父志 考上村医
上世纪70年代,茹玉中的父亲茹世道成为莫盖图村的“赤脚医生”,靠一根针、一把草,走家串户应急救难,承担着村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任务。
“赤脚医生”虽治不了大病、重病,但可治疗头痛脑热、擦损外伤等常见病、多发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就医。在茹玉中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药箱总是不离身,下地干活时也要把它放在田间。谁家有人突发急症找到他,他挎上药箱就飞奔前去。有时遇上暴雨、冰雪天气,路不好走,哪怕有十几公里,父亲总能想办法到达患者家里,因此深受村民敬重。
“刚开始,村卫生室只有一间破破烂烂的土坯房,里面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父亲有一个药箱,里面一般放着听诊器、血压仪和一些基础药、急救药。”茹玉中说,他记得父亲每次拿回来的都是大瓶药,然后父亲再将药分成小包装。
茹玉中说,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父亲每次都是骑自行车到博湖县人民医院药剂科进药。有时,需要稀缺药或紧缺药,父亲就要骑自行车到焉耆县药材公司进药,来回40公里,这一骑就是近20年,自行车都骑坏了好几辆。后来,父亲换了摩托车,再后来也坐过班车。
“有一年,一对夫妻专程从阿克苏过来找我父亲看病。父亲为他们租了一个房子,让他们安心住在这里治疗,这对我触动挺大的。”茹玉中回忆道,当时很多村民没钱看病,就“小病拖,大病抗”。虽然当村医也挣不了什么钱,有时遇上困难的村民,父亲也会分文不取。正是父亲精湛的医技和医者仁心,让他坚定了从医的信念。
1985年1月,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决定,不再使用“赤脚医生”称谓,由“乡村医生”取代。至此,“赤脚医生”开始淡出历史舞台。
1996年9月,茹玉中到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回到了莫盖图村。2013年1月,茹玉中通过博湖县乡村村医统一招聘,正式成为莫盖图村的乡村医生。
一心一意 情系群众
2024年7月3日,记者见到茹玉中时,他正在为村民看病。
马国营是博湖县才坎诺尔乡哈尔尼敦村四组村民,因肠胃不舒服专门来找茹玉中把脉问诊。“茹医生会中医,医术在周边村很有名气,我是专门过来找他的。”马国营说,茹医生给他把脉检查后,开了一些药,并告诉他保护肠胃的注意事项。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时有村民前来寻医问药。
接诊完病人,茹玉中带上血压仪、血糖仪、血氧仪、听诊器等设备进行入户走访。“今天要去5户重点人群家中开展体检随访,以便密切掌握签约村民的身体状况。”茹玉中说,他通过入户走访,按时给村民送去健康服务。
“郑姨,在忙的呢,我来给您检查身体。”
茹玉中口中的郑姨名叫郑春华,今年74岁,患有高血压。“小茹医生是我看着长大的,他爸爸老茹医生和我的年龄差不多,都是非常好的医生。”郑春华说,她患高血压很多年了,平时有什么不舒服就直接去村卫生室,如果去不了就打电话,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来。
茹玉中一边唠家常,一边拿出听诊器、血压仪为郑春华检查身体。“郑姨,血压还是有点高,一定要按时吃药,降压药还有吗?”“药还有呢,就是今天还没吃。”茹玉中叮嘱郑春华要按时吃药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从郑春华家里出来,茹玉中来到刘玉印家里,可刘玉印不在家,其妻子张云荣向茹玉中说明了刘玉印身体恢复情况。2023年春节前,刘玉印在家门口扫雪时突感胸口疼痛,张云荣赶紧叫来茹玉中。茹玉中初步检查后觉得是心梗,建议立即到大医院检查。此时,刘玉印觉得没那么严重,加上快过年了,认为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可是,茹玉中一再建议他去大医院住院检查。
经不住茹玉中的劝说,刘玉印和家人赶往巴州人民医院,被诊断为心梗,当晚便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说,再晚一些,病人就危险了。“多亏了茹医生,我丈夫的命就是他救回来的。”张云荣感激地说。
与父亲救急式的行医不同,如今,茹玉中是全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中的一员,更多承担着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任务。我国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巴州有家庭医生团队624个,临床医生556人,切实为各族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坚守阵地 无悔人生
2021年12月15日,茹世道因病去世。他在村卫生室坚守了48年。父亲的去世让茹玉中更加坚定地选择扎根基层,守护村民健康。
2013年11月,博湖县进行乡村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也位列其中。如今的村卫生室宽敞明亮、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电脑、血压仪、脉枕等设备一应俱全,就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药房有126种药,基本能满足村民就医需求。
“现在,我们不仅药的品种多了,进药也越来越方便。”茹玉中说,他现在都是自己开车去乡卫生院进药,也就4公里左右。有时,需要一些特殊药品,可以提前给乡卫生院报计划。药到了,乡卫生院工作人员会直接送过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用药。
“医生讲的是良心,要让病人用最少的钱换最好的疗效。”茹玉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我不会给病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医生不能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医德。”
“如果遇上村卫生室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疑问,茹玉中说,村卫生室平时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们有一个卫生服务团队,团队有4个人,有全科医生,还有专业的护士。当村卫生室救治有困难时,乡卫生院和县医院可以远程指导,第一时间掌握患者情况,方便患者及时转运,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茹玉中是一个爱钻研和学习的人,每当遇到难题,他都会主动到乡卫生院或县医院请教。现在,他的中医水平越来越高,尤其是针灸、推拿、拔罐和刮痧,受到村民称赞。“我们每年还有一个月的脱产学习,一般在新疆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或新疆第二医学院,主要学习常见病的诊治和中医适宜技术等。”说起现在多形式的业务学习,茹玉中感叹真是太方便了,“父亲那时候更多的是自学,和现在根本没法比。”
莫盖图村现有村民1066人,其中慢病患者100余例。茹玉中都为他们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对6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进行定期随访。“我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有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有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我都一清二楚。”茹玉中说,只有对村民健康状况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各项体征变化。
如今,村民看病方便了,村医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我父亲的收入从刚开始的几十元,逐渐到后面的几千元,增长是比较慢的。我现在加上各种补贴和普通门诊检查费,收入还是不错的。”茹玉中说。
如今,茹玉中的儿子也走上了他的道路,现在是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我接了我父亲的班,希望将来我儿子也能接我的班。”茹玉中自豪地说。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莫盖图村将会迎来它的第三任“茹医生”。(记者 廖军)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