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风起潮涌,春华秋实。从“我要吃”的传统单一种植,到“我要富”的多产业链融合发展;从肩扛手提的生产劳作,到科技含量十足的机械化作业;从杂乱无序到风景如画的居住环境;时光烙下闪光的足迹,70年砥砺奋进,和硕县农业农村事业交出了一份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答卷”。
和硕县美丽乡村(航拍)。(通讯员 苏强 摄)
和硕县机械化种植工业辣椒的场景。(通讯员 杨家佳 摄)
如今和硕县美丽乡村一角。(通讯员 杨家佳 摄)
如今和硕县美丽乡村一角。(通讯员 杨家佳 摄)
4月27日,村民在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查阅资料。(记者 谢晓艳 摄)
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大湾村村民住宅旧景。(图片由大湾村提供)
传承 让梦想照进现实
一个农场,一片土地,承载着三代农人的梦想。从“靠天吃饭”到“甩手掌柜”,“90后”新农人梅超沿着父辈和祖辈的足迹,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见证着70年来和硕县农业农村发生的沧桑巨变,用汗水与坚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1992年,梅超出生在和硕县塔哈其镇祖鲁门苏勒村的一户农民家中。因父辈和祖辈都是农民,农耕也成了一家人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述农耕的故事。爷爷那一辈,耕地是困扰农民的大事,种地基本靠人工坎土曼加牛耕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还非常辛苦。”梅超说,“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是过去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梅超的父亲梅新虎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景象是农民的日常。那时艰苦的劳作让梅新虎至今印象深刻:一年一度的农忙时节,全家人几乎不分昼夜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即便日复一日地早出晚归,一亩地的收入也只有两三百元。
进入新世纪,随着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在机械设备的助力下,梅新虎家的耕地面积从起初的十几亩不断扩大到了200余亩,种植品种也从小麦、玉米扩充到了棉花、辣椒,家庭收入也水涨船高。
2013年,21岁的梅超从父亲梅新虎手中接过农业接力棒,成为家中第三代农人。但与祖辈和父辈不同的是,梅超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便利,将家中的200余亩土地整合成为大条田,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尝试机械化种植工业辣椒,走上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200亩、500亩、1000亩、1500亩、2000亩……梅超的色素辣椒不仅提高了种植标准,种植面积也一扩再扩,一跃成为了祖鲁门苏勒村的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种农机在乡村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现在的和硕县农村,农民种地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一台大型拖拉机可带动六行播种机作业,一天就能播完几百亩地,不仅快速高效还节约了种植成本。在农业机械化的加持下,每亩辣椒的产量也从400公斤提升至700公斤,收入也翻了一番。”梅超说。
初尝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红利后,梅超着手规划起了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2022年,在塔哈其镇党委的鼓励下,他率先申请注册了“和硕县万焕种植家庭农场”;2023年,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参加了第十七届全国辣椒产业大会“椒王”争霸赛,并荣获二等奖。自此,梅超也赶超父辈,成为年收入200余万元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这一梦想照进了现实。
发展 让幸福感更持久
每个乡村都有过去,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记忆和味道。
74岁的马德义皮肤黝黑、头发花白、腿脚不便、不善言辞,但提起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大湾村的发展史,却如数家珍。
“建州初期,村民们喝的是涝坝水,做饭用柴火,大家对住房的要求普遍不高,能遮挡风雨就行。有的村民家里人口多,住房面积小,厕所同牲畜圈舍间仅隔着一扇栅栏,‘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提起过去,作为老支书的马德义感慨万千。
70年来,从耕作方式的改变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再到美丽乡村建设,和硕县农村环境不断提档升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27日,记者走进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大湾村,一座座四方庭院利落整洁,花坛菜圃郁郁葱葱,农具杂物摆放有序。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农家小院花木扶疏,呈现出一幅乡村宜居图景,这是大湾村给人的直观感受,也是被评为“自治州庭院经济示范村”“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原因。
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眼前满足你“新农村”全部幻想的小村子,在几年前还是“灰头土脸”的模样。
自2018年起,大湾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按照“住宅区、养殖区、种植区、杂物区”四区分离的原则,因户施策,引导群众在庭院里做文章,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搞特色农业种植、特色畜禽养殖,大力发展乡村游“农家乐”。
同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兴建围墙9600米,安装路灯315盏,修建休闲健身广场2000平方米,新修柏油路5.6公里,庭院自来水改造百余户,修建绿化带6.5公里,栽种各种绿化苗木2100株,实现了全村标准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村里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
环境的改变,让村里“庭院经济+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逐渐崭露头角。在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目前,大湾村的农家乐和民宿已发展到7家,带动户均增收上万元。
“我们依托畜牧、林果和种植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以股份制合作社形式盘活现有资产,积极发展产业融合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3500元。”和硕县乌什塔拉乡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马艳军说,环境变美了、腰包变鼓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不断提升。
梅超祖孙三代的发展经历和大湾村的蝶变,正是和硕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和硕县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生态、高效、现代发展理念,全县农业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工业辣椒、加工番茄、葡萄为主体,棉花、林果、蔬菜、药材、草畜为补充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特色农产品优势得到发挥,多元种植、养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的鲜明特色之一。
发展成效如何?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3年和硕县粮食总产量达15.14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70万千瓦,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33.63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至21330元,与建州初期相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宏伟蓝图正在和硕大地上徐徐展开。(记者 谢晓艳)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