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且末县城。(记者 甘明亮 摄)
上世纪90年代且末县城一角。(图片由且末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且末县玉泉河新景。(记者 甘明亮 摄)
且末县玉泉河旧景。(图片由且末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治沙种树。(记者 甘明亮 摄)
华灯初上,夜色迷人。
5月10日,且末县玉泉河被五彩灯光点缀得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岸边时有三三两两赏景散步的居民和玩耍的孩子。
65岁的蔡正奇走出家门,和老伴一起沿玉泉河散步。
他们就住在离河一步之遥的滨河小区。几十年来,他们见证了这座县城的发展,而让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眼前这条河。
蔡正奇说:“你不知道,玉泉河以前就是一条污水沟。”
玉泉河,以前叫却格里买亚自然沟,为车尔臣河老河道,位于且末县城中部,南起且末镇菜队村,穿越埃塔路、文化路、丝绸路和前进路,北止于车尔臣河。后来因为车尔臣河改道,地下泉水上涌,形成了玉泉河的前身。
且末县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改革开放前,玉泉河沿线大小泉眼上百口,终年涌泉的有13口。泉水一年四季不断,水量稳定,泉水清澈甘甜,是整个县城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当时,有群众还在水流较急处设置水车,带动石磨磨制谷物,两侧建筑物也多为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土木和砖木结构平房。后来,县城建设提速,县城居民喝上了自来水,这条自然沟被遗弃,沟内随处可见生活污水和建筑垃圾。
“一条马路穿城过、两盏路灯照全城”,这就是那时候且末县城的真实写照。蔡正奇说:“我是老且末县人了,当时就住在沿河附近的平房里,除了污水沟臭味大不想出门外,还有就是经常停电,晚上出门要摸黑。”
2011年6月,且末县以玉泉河污水沟改造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同年12月,新疆电力轮台—塔中—且末—若羌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自此且末电网融入大电网,从根本上解决了且末县长期缺电的问题,供电质量、供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012年,河北唐山市将玉泉河一期改造工程作为援建巴州且末县的重点项目之一,利用这一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对城中1.7公里的自然沟进行改造。疏通渠道,拆迁自然沟两侧50米范围以内的平房,在污水沟两侧栽树播绿、加固边坡、修建人行道,引进清水形成水系。滨河小区、玉城花苑、昆金大厦、玉都华庭等高楼大厦在玉泉河畔拔地而起……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玉泉河一期改造工程拓宽了公共活动空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绿肺”,也由此拉开了且末县城市绿化建设的序幕。且末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万青甜介绍,2016年,且末县确定了“南疆韵、生态城、慢生活、新活力”的城市建设思路,实施玉泉河二期1.2公里的改造项目,对玉泉河沿线的泉眼进行摸排,对最大的一口泉眼进行了发掘,制定了泉水恢复方案,喷涌的泉水、潺潺的溪流又回到了居民的身边。
2019年,且末县编撰并实施《且末县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把玉泉河景观带、人民公园、昆仑广场、车尔臣河等自然资源较好的地块形成绿色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将车尔臣河、片林、苗圃等楔入县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绿色空间,形成“两带一环,二轴四廊多点”的网状结构,进一步提升了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
“家里亲戚朋友来了,我们会带着到玉泉河来看看。”且末县居民林晗香自豪地说。
现今,水面宽30到60米的玉泉河串联起了听书院、如意广场、遥相莲池、日月广场等景观。且末县还在如意广场与遥相莲池之间的河道内设置了音乐喷泉,丰富群众夜生活,激活夜间经济,让群众乐享夜晚时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万青甜说:“现在,大家都在感叹且末县城比以前‘长’高了,城区变大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但一代代的且末人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三面环沙,沙漠面积超过其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于降水少且蒸发量大,风沙频繁、极度干旱,其东面沙漠与县城仅一条车尔臣河之隔,且以每年10—12米的速度向县城方向推移。历史上,车尔臣河曾因风沙被迫三次改道,对且末县城带来了极大影响。
打开《且末县志》,清晰地记载着,且末先辈们早就开始在居住区植树造林,逐步建立起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的防风林带,开拓了“沙漠绿洲”,保证了且末县城没有被湮没于历史长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且末儿女持续开展治沙行动,以县城为轴心构筑起南北长7公里、东西宽6公里的防沙固沙林网带,有效保护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农作物筑起一张绿色防护网。然而,到20世纪末,风沙依然能越过车尔臣河侵蚀且末大地。
且末县林草局局长卡米力江·吐尔逊说:“勤劳勇敢的且末人决不服输。”
1998年,且末县委、县政府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召开治沙誓师大会,立下愚公治沙志,成立防风治沙工作站,启动了河东防沙治沙生态工程,全面打响防风治沙“家园保卫战”。
全国林草系统劳动模范帕提古丽·亚森就是那个时候走进沙漠,挖坑、种树,当上了第一批防沙治沙女护林员。
沙漠气候恶劣,春季强沙尘暴多发,空气里的尘土让人很难呼吸,沙粒吹打在脸上犹如针扎。夏天,沙漠地表温度高达60摄氏度,烫得让人站不住脚。
“铺设滴灌管道的时候,完全靠人工。当时,没有机械,全部都是背着管子徒步前行,要不然就把管子绑在腰上。”帕提古丽·亚森说,在艰苦条件下,任谁都会有动摇的想法,但想到父亲曾鼓励自己的话,想到家乡,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一干就是19年。
现在,当记者跟随帕提古丽·亚森登上河东治沙基地观景台极目远眺,株株红柳、梭梭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郁郁葱葱的防风林令人为之震撼。据统计,截至目前,有超过150万人次参与治沙防沙,昔日的黄沙漫天景象正在被绿色取代,而这正是以帕提古丽·亚森为代表的几代治沙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如今,一条东西宽1—7公里、南北长23公里的生态长廊,逐步在车尔臣河以东的沙漠区域建成,有效阻止了沙漠由东向西移动侵蚀且末绿洲。
卡米力江·吐尔逊说:“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20年,且末县沙尘暴天数从16天下降为11天,扬沙天数下降了39%,降水量提升了17%,蒸发量降低了0.7%,相对湿度增加了2%。”
从穿城而过的玉泉河到车尔臣河绿色生态长廊,且末县这座天边的小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当下,且末县将牢牢抓住铁路、沙漠公路通车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薛云少)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