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县农村新貌。(记者 王建刚 摄)
若羌县吾塔木乡果勒艾日克村村民罗有才现在居住的两层小楼。(记者 陈彦强 摄)
罗有才以前居住的土坯房。(图片由本人提供)
若羌县农民上世纪50年代居住的地窝子。(图片由若羌县委宣传部提供)
现在村民出行的代步工具是轿车。(记者 陈彦强 摄)
从县城穿过日夜奔流的若羌河,就是若羌县吾塔木乡果勒艾日克村,60岁的村民罗有才笑着从自家庭院里走了出来。
罗有才的身后是已经住了15年的两层小楼。13年前,他还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现在,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罗有才和老伴经常开着轿车在县城和村里往返。
5月,来自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干燥的风拂过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枣花香。
“你吸吸鼻子,是不是特别香!”罗有才说,枣花是香的、枣儿是甜的,既甜又香的大红枣儿改变了若羌农民的生活。
“以前的日子,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穷!”罗有才感慨,住楼房、开轿车,年收入几十万元,在20多年前这样的生活他做梦都梦不到。
上世纪70年代末,罗有才和周围农户一样,种植苹果、桃子、石榴等水果。由于若羌那时风沙灾害严重,一年下来,几乎没有什么收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家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比以前的1000元好一些。”在罗有才的记忆中,从2000年尝试种植红枣开始,他的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2001年,若羌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布了《若羌红枣发展纲要》,红枣科技服务中心也适时成立。若羌县红枣产业从此拉开了发展序幕。
罗有才当初选择种植枣树也曾犹豫过,“毕竟从种下到结果需要好几年,其间几乎没有什么收益。可是看到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决心发展红枣产业,我就有信心了。”
2005年,罗有才种植的8亩冬枣卖了10万元。
“我这辈子哪见过这么多钱啊,一摞摞钱放在面前,点了又点,数了又数。”罗有才种植红枣挣钱了,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开始琢磨如何种植红枣发家致富。
当年,若羌红枣获得大丰收,产量突破3000吨,仅此一项就给农民带来1575元的人均纯收入。
2013年,罗有才种植的50亩红枣卖了130万元。他记得,那年灰枣的价格特别好,亩产也达到了1000余公斤。
若羌的红枣产业一炮打响,成为全疆红枣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沙漠周边地区群众致富树立了榜样,南疆其他地区积极借鉴若羌经验,红枣种植成为当时南疆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的支柱产业,红枣产业为南疆农牧民开拓了脱贫攻坚的新途径、新领域。
然而,随着红枣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红枣价格持续走低。为增强若羌红枣的市场竞争力,从2017年起,若羌县启动实施红枣提质增效工程,鼓励引导枣农采取枣树疏密间移、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推动若羌红枣提升品质。
果勒艾日克村成立了人才工作室,富有红枣种植经验的罗有才成了技术骨干,他的红枣地也成了红枣种植实践教学点,对村民进行枣树疏密、积造有机肥等技术指导和培训。
“大家现在种红枣不再只追求产量,而是在质量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果勒艾日克村“红石榴”红枣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牙生·玉素甫深有体会。
牙生和罗有才一样,也是若羌第一批种植红枣的农民。“我最多时种植了86亩,现在还有50亩红枣树。”牙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合作社的管理上,为缺少种植经验的红枣种植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是红枣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也让这个村庄大变样!”在牙生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村民家家住土坯房,村子里树也很少,道路崎岖不平,农忙时节,经常能看到翻在路上的架子车。
“以前村子里要啥没啥,现在要啥有啥!”牙生笑着说,村里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跟城里生活没什么两样,甚至比城里还惬意。
村民惬意的生活,来自逐年增长的收入。“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达3.3万元。村集体收入130万元。”果勒艾日克村党总支书记王俊说,除了种植红枣,村里也建起了纯净水厂,创办了枣香酒店,有了自己的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颗红枣”撑起共同富裕的一片天。果勒艾日克村是若羌农民种植红枣致富的一个缩影,村庄也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而旧貌换新颜。
随着红枣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加速,吸引众多红枣加工企业落户若羌。
2022年以来,若羌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有枣酒、枣泥、枣醋、枣饮料、红枣膳食纤维等精深加工产品项目。2023年,产业园实现总产值53.01亿元。
若羌,正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记者 陈彦强 通讯员 孟祥鹏)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