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现在的轮台县红桥公园。(记者 确·胡热 摄)
图为建设中的轮台县红桥公园(资料图片)。(图片由轮台县委宣传部提供)
图为轮台县红桥公园(资料图片)。(图片由轮台县委宣传部提供)
图为轮台县红桥公园(资料图片)。(图片由轮台县委宣传部提供)
白云悠悠地飘浮在轮台红桥河上空,红桥公园内,刘至让坐在躺椅上,边享受春天的阳光边垂钓。他的家坐落在公园旁边的揽水小区,站在临河的窗户边,可以看到公园内的繁茂花木、亭台楼阁。
刘至让今年66岁,是土生土长的轮台人。几十年来他见证着这座城市发生的种种变化,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就是眼前这座公园的建成,把人们对“诗意栖居”的向往照进了日常生活。
“天气好时,我会陪母亲在这里散步,或者钓鱼。环境好,心情就舒畅!”看着荡漾在红桥河里的依依垂柳和高楼大厦的倒影,刘至让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碧水蓝天、绿树成荫的热爱,早已扎根于心,这是每个人心目中生态环境最美的样子。漫步于轮台的公园广场,可以感受到身边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所带来的诗情画意,触摸到这座城市几十年来持续提升的民生温度。
“现在风景如画的红桥公园,以前荒凉得很!红桥河两岸大部分都是荒滩。”73岁的周金林曾作为主笔,编撰过《轮台县志》。他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了然于胸。在他看来,红桥公园已成为加强生态保护、美化城市环境、提升百姓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洪水冲一片,枯水干河滩”,周金林用这句话形象地形容他记忆里从县城东面流过的红桥河。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红桥河径流小,水流分布不均,河道淤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红桥河的全面治理刻不容缓。
2011年,轮台县委、县政府在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后,果断提出彻底治理红桥河,全力打造红桥河景观带的战略构想。
红桥河景观带作为轮台县2012年重点民生工程和巴州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占地1530亩,设计景观带工程区范围总长度为4000米。随着时间的推移,荷花池、木栈道、人行桥、滨河绿地、湿地景观、亲水游园、林园步道景观及雕塑小品的陆续建成,让曾经的荒滩变成了“江南水乡”。
周金林清晰地记得,2013年8月,红桥河景观带西岸假山雕塑小品安装时,他还专门到现场去观看。“雕塑有轮台序曲、西域都护、戍边豪情、塞上姿彩、世纪新章、胡杨林等,充分体现了轮台的文化底蕴。”周金林说,这组雕塑实现了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展现了现代城市的景观风采,成为景观带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红桥河景观带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群众在公园内漫步、游玩,享受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带来的惬意。
揽水小区居民乌提克·牙合甫近年来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都会在红桥河景观带跑步。他说:“这里有花有草,空气也好,既欣赏了风景,又锻炼了身体。”
红桥河景观带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城市亲水空间的目的地。
与此同时,城市也随即向东扩展。县委、县政府从生态空间、产业空间、绿地系统、交通体系、人文资源、公共设施等方面谋篇布局,十几年来,一张张设计图纸变成现实,红桥河两岸建起了小区、厂房,青年路、幸福南路、六一路、星光路等道路建设完成,一个崭新的轮台新区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一幅绿色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记忆中红桥公园所在的地方很远,现在突然发现很近,曾经郊外的红桥河现在穿城而过,足见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住建系统工作多年的轮台干部姚江说,红桥河景观带既是民生工程,也是轮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这座立足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石油石化新城、生态宜居“杏”城三张名片的城市,2000年10月被命名为“自治区园林县城”,成为南疆首个自治区园林县城。2017年10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推窗可见景,出门即入画。轮台县城区现有综合性公园1个,广场、游园及街头绿地共16处,形成星罗棋布、布局均衡的绿化格局,公园、绿道、立体绿化凸显成效,城市绿地布局合理,园林景观风格特色鲜明。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截至2023年,轮台县建成区面积8.0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2万人,绿化覆盖率43.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42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89%。
从红桥公园的“一枝独秀”到游园、绿地的“遍地开花”,见证了轮台的绿色蝶变。“城在园中,园在城里”正在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生态胜景。(记者 陈彦强 通讯员 李新芳)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