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疟疾,共筑健康防线
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病,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在我国已消灭了疟疾,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仍十分猖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出国工作人员与入境我国人员不断增加,疟疾传入我国的机率也在不断增加,巴州近年来间断发现了传入性的疟疾患者。为此疾控机构正在尽力阻击疟疾的传入,建立了预防疟疾的强力屏障。怀疑感染疟疾在巴州人民医院可以诊断和治疗,巴州疾控中心也储备了疟疾快检和核酸诊断试剂、疟疾治疗药品,做到了对疟疾防患于未然,广大群众也应对疟疾防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防止受到疟疾的侵害。
一、疟疾症状全知晓
疟疾是一种由受到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不同类型的疟疾症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点。
疟疾患者典型症状往往会出现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在寒战期,患者会感到全身发冷,面色苍白,肌肉酸痛进而全身发抖,此阶段可持续数分钟至 1 小时不等。随后进入发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常达 40 摄氏度或更高,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辗转不安、抽搐、剧烈疼痛等症状。发热期过后是出汗期,患者从脸部和手心开始出汗,随后全身大汗淋漓,一般在两三个小时后,体温降低。
普通型疟疾按病程可分为前驱期、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前驱期患者表现为胃口差、乏力、头痛、畏寒和发热。寒战期常伴头痛、躯干肌肉酸痛等,体温可达 39 - 40℃。发热期患者头痛加剧、恶心不适,体温可超过 40℃。多次复发的病人,常表现为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等症状。出汗期可微微出汗,甚至大汗淋漓,患者体温可迅速正常,其他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凶险型疟疾包括脑型虐、超高热型、厥冷型和胃肠型。脑型虐多见于无免疫力低下患者,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休克、烦躁、胡言乱语等。超高热型起病较急、体温快速到 41℃及以上,热度不退,超高热易引起抽搐、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厥冷型患者虚弱无力,皮肤湿冷或轻度发绀,常伴有顽固性水样便,患者最终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胃肠型有明显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但预后较好。
疟疾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疟疾对妊娠也有不良影响,多次疟疾发作可以促使流产、早产或死胎,胎盘可成为疟原虫的滋生、繁殖的场所,重度感染后会导致胎儿死亡。疟疾还可以引起肝炎,伴有黄疸与肝功能减退,恶性疟最为明显。肺部病变可呈现小片状阴影,肾脏损害主要见于重症恶性疟和间日疟患者,尿中可以出现蛋白质与红细胞。此外,疟原虫在人体内主要破坏红细胞,可导致严重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脾脏肿大等。
二、传播途径需警惕
疟疾主要靠蚊虫叮咬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三种方式进行传播。
1. 蚊虫叮咬传播:蚊虫叮咬传播是疟疾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携带有疟原虫的蚊虫在对健康人进行叮咬后,将疟原虫传染给健康人,完成疟疾的传播。常见的传播蚊虫有按蚊和间蚊等。据统计,全球每年有大量的疟疾病例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在巴州地区也发现了按蚊的存在,有引起本地传播的可能。
2. 母婴传播:母婴传播通常发生率较低。一般指孕妇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染给腹中婴儿,从而导致婴儿先天性疟疾的出现。虽然这种传播方式不常见,但仍需引起重视。
3.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产生的疟疾潜伏期往往较短。倘若献血者血液中含有疟原虫,但无临床表现,则可能会通过输血的方式感染受血者。在一些医疗操作中,如果使用被感染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输血,那么疟原虫可能通过输血进入受血者体内,导致受血者感染疟疾。
此外,疟疾还有可能通过移植器官传播。移植疟疾病人的组织、器官等也有可能通过移植过程中向健康人体内传播疟疾。
了解疟疾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巴州地区的居民来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蚊虫叮咬、及时完成疟疾预防接种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医疗操作中,严格控制输血的质量和安全也非常重要。做好实验室操作的规范和个人防护也能减少实验者感染疟疾的风险。可以采取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在蚊子活动频繁的时间和地点暴露在户外,穿长袖衣物和长裤,使用驱虫剂等方法来预防蚊虫叮咬。同时,对于需要输血或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要确保血液和器官的来源安全可靠。
三、科学治疗有方法
疟疾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1. 药物治疗:
抗疟原虫药物的使用是应对疟疾的主要治疗方式。常用的药物有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等,患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来杀灭不同虫期的疟原虫。对于不同类型的疟原虫感染,药物选择也有所不同。例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片、青蒿琥酯片等,对多种疟原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喹啉衍生物如氯喹、奎宁、伯氨喹等也是常用的抗疟药物。抗叶酸类药物如乙胺嘧啶也可用于疟疾的治疗。此外,在出现高热惊厥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到地塞米松、地西泮等药物进行控制。
2. 物理治疗:
可以通过头部降温的方式防止超高热。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时,及时用毛巾擦干。
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治疗方式也有所不同。病情较为严重的疟疾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支持疗法,包括补液、输血、调节酸碱度和维持生命体征等措施。特别是在病情危急时,这些支持疗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些并发症,如肺水肿、中毒性休克、脑水肿等,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发生脑水肿时需要接受脱水治疗;发生心衰肺水肿时,需要接受强心利尿治疗;发生呼吸衰竭时,需要借助呼吸兴奋药治疗,或借助人工呼吸器进行治疗;发生严重肾衰时,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积极接受正规治疗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疟疾患者都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因此,个人如果出现疑似疟疾症状,要立即就医,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全程、规范的治疗。
四、世界疟疾日意义重大
世界疟疾日由世界卫生大会在 2007 年 5 月第六十届会议上设立,旨在推动全球进行疟疾防治。2008 年 4 月 25 日为首个世界防治疟疾日,到2024年已开展了17年。在巴州八县一市每年都在世界疟疾日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世界疟疾日设立背景:1998 年确立了遏制疟疾运动,世卫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启动了全球伙伴关系。遏制疟疾伙伴关系由一系列广泛的伙伴组成,包括疟疾流行国家、捐助者、私立部门、非政府和以社区为基础的组织、基金会以及研究和学术机构。这些行动重新激发了国家和国际对疟疾控制的关注和支持,重新点燃了希望。
世界疟疾日的主题活动丰富多样。每年都会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一系列防治宣传活动,如 2014 年中国贵州松桃自治县卫生部门开展的活动,以及全球各地组织的义诊、科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活动。
世界疟疾日在引起全球重视、推动防治疟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积极预防保健康
(一)远离传染源
尽量避免到疟疾流行的疫区旅游和居住,远离疟疾病人。因为在疟疾流行地区,感染风险较高,与疟疾病人接触也可能增加被传染的几率。
(二)阻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做好防蚊处理至关重要。可以使用蚊帐,睡觉时将蚊帐底部塞进床垫中,防止蚊子从床底爬入。蚊帐能有效阻挡蚊虫,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睡眠环境。穿着长袖长裤,在暴露处涂抹驱蚊剂,能减少皮肤暴露面积,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此外,还可以使用蚊香、杀虫剂等防蚊措施,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避免到野外活动,若必须前往野外,要做好防护措施。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除房间内的积水以及杂草等,积水是蚊子滋生的重要场所,及时清理积水可以有效减少蚊虫的滋生。杂草也可能为蚊虫提供藏身之处,清除杂草能降低蚊虫的数量。
(三)使用预防药物
在到疟疾流行地区旅游或工作前,通常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疟疾预防药物,如氯喹、甲氟喹、乙胺嘧啶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疟疾的发生,但选择药物时需考虑个体情况、疟疾流行区的耐药性等因素。同时,在使用药物预防疟疾时,建议咨询医生并遵循医嘱,确保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
(四)多了解疟疾防控知识
对于疟疾以及其预防方法的宣传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到疟疾流行地区工作或居住的人员。通过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疟疾的危害和传播途径,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疟疾预防知识。
总之,预防疟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做好防蚊处理是关键。只有大家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降低疟疾的感染风险,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