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找准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研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我们采取州和县配套联动、全面统计和典型调查相结合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现将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的指导支持下,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局积极发挥部门职能,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狠抓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有效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快速提升,以产业组织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利益联接方式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加强为主要标志,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全州“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综合调查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发展,带动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州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705家,其中:合作社226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44家。自治州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0家(国家级7家、自治区级48家、自治州级5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增加值63亿元,同比增长8%;营业收入完成232亿元,同比增长8%;上交税金2.9亿元,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企业170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9家;5亿元以上企业7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从业人员50470人,劳动者报酬总额达11.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达5.2万人,带动农户近7.5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79%。
二是生产基地规划布局合理,特色产业优势凸显。特色林果业方面坚持稳定面积、提质增效的原则,注重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原产地注册和保护。全州特色林果业总面积达166.2万亩,总产量62.1万吨,其中:香梨面积60.8万亩,总产量37.5万吨;杏子面积7.5万亩,总产量3.2万吨;红枣面积62.5万亩,总产量15.5万吨;葡萄面积25.5万亩,总产量4.9万吨(其中酿酒葡萄2.5万吨,鲜食葡萄2.4万吨);其他9.9万亩,总产量1万吨。种植业方面,根据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大力调减棉花面积,扩大粮食和特色作物种植面积。2015年,棉花种植面积328.76万亩,较上年同期减少142.16万亩,总产43.96万吨;粮食种植面积162.84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51.76万亩,总产82.6万吨;特色作物种植面积114.53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21.69万亩。其中:工业番茄种植面积22.19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2.72万亩;加工辣椒种植面积31.99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1.92万亩;设施农业种植面积8.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州牲畜存栏500万头(只),同比增长18.8%,其中生猪50.27万口、牛26.94万头、羊412.1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5.11%、17.15%、19.75%;家禽存栏428.91万羽,同比下降0.81%;牲畜出栏505.88万头(只),同比增长27.34%,其中生猪26.34万只、牛23.60万头、羊405.6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6.34%、34.69%、28.62%;家禽出栏1257.71万羽,同比增长31.55%;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4.03万吨、3.06万吨、8.74万吨。
三是实施品牌创建战略,品牌优势初显。全州拥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9件、新疆著名商标41件(2015年新增4个)、巴州知名商标98件(2015年新增9个),新疆名牌产品15件(2015年新增5件)、新疆农业名牌产品9件(其中2015年新申报及复验产品7件,其它产品因到期没有申报复验自动作废)。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02个,产量28.59万吨;三年有效期内的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基地16个,基地面积15079.7公顷。登记保护地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6个。农产品在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企业和合作社15家,产品16个。2015年新认证有机食品19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12个。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规范引导多措并举,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州委农办、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州农产品加工业协会、新疆胡杨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库尔勒市天山西路联合建立了新疆巴州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同时,与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在开发区人才大厦(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联合设立了巴州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展示中心。 二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重庆等大中城市大力开展宣传推介、展示展销,部分企业与内地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三是加强与州经信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托丝路信息服务平台和达西电子商务推进巴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组织企业提供农产品加工业基础信息。
五是休闲观光农业稳步健康发展。巴州休闲观光农业经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全州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组织达到471家,农(牧)家乐400多家,其中星级农(牧)家乐173家,五星级1家,4星级12家,3星级92家,二星级以下68家,尚有近200家农(牧)家乐处在建设申报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农家乐建设性投入已由2006年的100万元左右增加到了2015年的2亿元左右,从业人员4000人以上。2015年,在全州经济出现下滑的情况下,我州旅游业逆势增长,全年接待游客890万人次,旅游接待总收入51亿元。截止2015年,全州已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4家,中国美丽田园景观2个,基本形成了以景区带动、特色鲜明、效益可观,城区近郊特色产业辐射等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
二、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深入分析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提高面临着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和不容忽视问题。
一是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州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且资信水平较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突出。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一方面,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担保机构不多;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长期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是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问题。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领域不断拓宽,由单纯种植业向农林牧渔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由产品粗加工、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发展;产业功能不断扩展,由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单纯经济功能,向发展产业、改造农村、培养农民综合功能拓展。这一系列重大深刻变化,要求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的低层次向现代农业、现代科学管理方式的高层次转化升级。
三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问题。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创新和提高,特别是担负桥梁纽带作用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服务发育发展。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普遍存在发展环境不优、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完善问题。企农利益联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目前,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联接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十分突出,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瓶颈制约,已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五是综合作用发挥问题。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经济功能相对发挥较好,但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改善农村组织结构和乡村治理方式、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社会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六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有关政策宣传、落实还不十分到位。《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的通知》(新政发[2010]105号)和《自治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财税政策实施办法》(新财法税[2011]8号) “对符合自治区农产品精深加工范围的企业,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属于国家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的企业,在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的基础上,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有重大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和产品创新和延伸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经自治区财税部门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审核后,可继续免征5年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2015年底第一个五年已到期,自治区没有继续执行该政策。
三、自治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一是大力培育加工型农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立足我州农产品资源优势,坚持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匹配、商品化处理与精深加工并重的原则,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培育扶持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与金融担保机构的沟通协调,积极推荐好的企业和项目,全力帮助企业争取贷款资金。一是以库尔勒、尉犁、轮台为主,重点发展棉浆粕、棉纱、棉短绒、棉纤维、棉蛋白加工,研究开发棉花加工系列产品,致力形成“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棉短绒—浆粕—粘胶短丝浆—粘胶长丝浆”、“棉籽—精炼食用油—酵母蛋白饲料—植物油酸”三大产业链。2016年力争棉纺企业全部投入生产,同丰油脂、中聚粮油等2-3家企业棉籽精炼食用油项目开工投产。二是以香梨、红枣、葡萄加工为主,加快推进特色林果深加工步伐。大力发展库尔勒市香梨浓缩果汁、果酱、香梨膏、香梨酒等梨产品,力争新上1-2家香梨次果深加工项目。若羌、且末红枣汁、多糖芦丁、速溶粉等枣产品,焉耆盆地干红、干白葡萄酒系列产品的开发力度。三是以焉耆盆地工业番茄、加工辣椒为主,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在巩固番茄酱、辣椒酱加工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番茄酱精量包装、番茄红素、番茄红醋、辣椒红素、辣椒精、辣椒碱等精深加工业,尽快扭转目前以初级加工品和原料产品进入市场的局面。四是以焉耆盆地肉类加工为主,加快推进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牛、羊、猪的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加工;推广低温肉制品、可微波加热的速冻肉制品、真空冷冻干燥肉制品和餐桌预制食品;注重畜禽血液、骨头、皮毛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各类生物制品。五是结合粮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积极发展主食加工业,提高民族传统主食的机构化水平,促进粮食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生产效益。六是大力推进以果蔬热风烘干房和组装式冷藏库建设为主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最大限度减少果蔬产后损失率,推动产业升级。
二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巩固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水平,努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围绕打造全产业链,继续深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利润再次分配、合同订单等形式,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技术服务型、加工型和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2016年重点培育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二是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三是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产权制度发展。广泛吸取中介组织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经营模式的优点,促进松散型、半紧密型利益连接向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转变,使原来在产权上与农民没有关系的龙头加工企业逐步演变成由农民合作组织创办的加工实体。四是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利润再次分配、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三是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一是对现有的库尔勒香梨、若羌红枣、焉耆盆地葡萄酒、番茄制品、辣椒制品等品牌进行整合,打造区域名牌产品,提高品牌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积极开展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保护力度。三是从优势特色产品入手,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州、县(市)、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分级、包装、销售全过程质量监控,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四是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力争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创建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新疆农业名牌各5件以上。五是加强对商标、专利、名牌产品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重拳打击侵权违法行为,着力提高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同感,确保我州名优农产品的信誉和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深入开展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一是加强对新疆巴州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库尔勒)的管理和服务,集中展示巴州特色农产品,使其真正宣传窗口和推介平台。二是深化市场开拓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丰富开拓手段,深入开展一系列能见实效的“走出去”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示展销、宣传对接活动,加快推动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拓展,形成销售渠道更多、营销网络更全、覆盖面更广的外销格局。三是把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抓手,围绕“离线商务模式”(O2O)等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依托现有的“巴州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智慧库尔勒”、“智慧达西”等信息平台功能,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国内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
五是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对于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特殊重要作用。健全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细化目标、强化责任。进一步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示范点。深入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最有魅力休闲乡村评选、美丽田园推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等工作,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六是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措施。一是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500-1000万元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有规模效益、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申请贷款,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享受较低贷款利率,尽可能解决技改扩建、原料收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三是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明确农民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主体地位。规范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格式,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流转,尽快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农用地资产评估体系,科学评价农用土地价值,确保农业土地合理流转,科学流转。四是完善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经营原则、保险责任、保险利率、理赔办法、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做到有法可依, 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
七是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力度。把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的重要抓手,围绕“离线商务模式”(O2O)等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依托现有的“巴州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智慧达西”等信息平台功能,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国内销售渠道和国际市场。
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局
2016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