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巴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级三类”中的重要一环,是对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细化和落实,也是巴州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是巴州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规划范围为巴州地方行政辖区全域国土空间(不包含兵团)。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地形地貌多样,呈现“两山夹一盆”特征,行政区划总面积46.63万平方千米(不含兵团),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被称为“华夏第一州”。
战略区位条件凸显。巴州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通道、第三条出疆大通道、中巴经济走廊和南北疆大通道结合部,具有承接南北、联结东西的战略地位。库尔勒市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2020年库尔勒机场客运、货运吞吐量均排在全疆第2位;若羌位于丝绸之路南通道上,拥有“两高三铁一机场”的规划通道优势,是新疆联系内陆的桥头堡,也是南北疆联系的地区性枢纽。
生态安全地位关键。巴州涉及天山、塔里木河、青藏高原三大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巴音布鲁克素有“新疆水塔”之称,是全疆开都河、伊犁河、乌鲁木齐河等18条河流的源头,巴州各类湿地总面积居全疆之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巴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音布鲁克草原、博斯腾湖等地区生态本底较为敏感脆弱,是全疆防风固沙、水源涵养任务较重的州市之一。
能源战略地位突出。巴州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气储量当量为169亿吨,其中原油75亿吨、天然气11.7万亿立方米,勘探潜力巨大,2020年巴州天然气产量和原油产量居全疆第一、第三位,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始于巴州(轮南)。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丰富,新疆九大风区之一罗布泊风区位于巴州若羌县境内,且末县、若羌县年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的Ⅰ类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钾盐、萤石、高纯石英、钨锡、铅锌、铜镍、金锑、蛭石、红柱石、石棉、菱镁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在新疆、西北乃至全国所处的地位突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在万亿元以上。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巴州是古丝路重镇和东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拥有楼兰文化、东归文化、石油文化、军垦文化、马兰文化等独特资源。2020年巴州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入选全国、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各14个和51个,在全疆排名前列。旅游资源基本类型125种,占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80%、占新疆的96.1%,拥有中国之最19处,国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12个。
近年来,巴州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取得了较好成效,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超额完成,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呈不断提高态势,城乡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
但与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仍然面临底线安全保障有待巩固、产业发展格局亟待优化、城乡布局缺乏集聚效益、开放平台设施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两大沙漠合拢之势尚未消除,土地荒漠化风险尚存;受地震地质等灾害影响,部分地区城乡建设面临风险;宜居宜业水平有待提升,面临人口流失等潜在风险。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能源安全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空间需求,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促进形成量水而行、底线严守、集约高效、宜居宜业、双向开放、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推动巴州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
严守底线、安全发展。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安全和发展需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军事安全等国土安全底线,强化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立足全州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条件,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农业和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农牧业、重点产业和创新空间的集约高效发展水平,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协同开放、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新格局,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强化跨自治区和与周边地(州、市)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兵地、军民、油地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协同联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巴州各族人民。
战略定位:南疆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中巴经济走廊的承载中心、环塔里木经济带发展的引领区、南疆陆路航空的交通枢纽。
核心功能:
1.国家油气生产储备和新疆重要油气化工基地;
2.新疆重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3.西部重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4.新疆重要农牧产品供给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5.“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际内陆港和重要商贸物流基地;
6.南疆旅游服务中心与特色旅游目的地;
7.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南疆绿色幸福家园;
8.新疆军民融合和兵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立足巴州特点和基础,构建量水而行、底线严守、集约高效、宜居宜业、双向开放、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国土空间品质,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水平现代化。
到2025年,生态安全底线进一步巩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各类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枢纽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设施支撑条件更加完善。
至2035年,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向中巴经济走廊、中吉乌铁路通道等开放合作态势不断深化,现代化多元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品质大幅提升,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绿色、高效、安全的国土空间格局。
展望2050年,底线保障能力、资源配置效率、开放合作深度、经济发展质量、社会稳定大局、设施建设水平全方位提升,全面形成“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底线保障战略。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划定落实以三条控制线为核心的控制线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强化生态空间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集约农业用水为核心,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公共安全和综合防灾体系,增强城乡发展安全韧性,筑牢巴州国土空间保护底线。
高质量发展战略。紧密围绕巴州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工业园区、矿产资源开发、全域旅游、商贸物流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高质量发展等为重点领域,全面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和完善重要能源基地和通道,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集约提质战略。引导城乡集约高效布局,构建强核集聚、均衡有序的城镇空间格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竞争力,促进城镇圈联动协调发展,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支撑乡村振兴发展,优化民生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巴州人居环境品质,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市政设施支撑能力,强化城镇承载力和品质提升。
开放协调战略。构建内联外通的双向开放格局,加快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完善跨自治区、跨地州等多层次区域协调格局,推动兵地融合、军民融合、油地融合发展,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联动性。
以“三条控制线”为核心,严守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底线,增强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底线约束,保障历史文化安全,引导基础设施廊道建设集约高效,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底线约束清晰、功能布局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将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落实自治区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稳定,切实落实保护责任,全面强化监督管理。科学划定并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塔里木等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域的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尤其是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扰动。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依据资源环境底线,避让自然灾害风险等限制性因素,结合人口和城镇化趋势,保障重点产业园区和城镇发展需求,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要求进行管理。
加快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将巴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全部纳入历史文化保护线。州级统筹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规划,支撑下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和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线面积、具体范围和保护管控要求。
指导划定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构建巴州“两横三纵”基础设施廊道,形成畅通疆内疆外、连接南北疆的综合运输廊道和能源通道。交通线路、油气管道、水利工程、电力管线等各类基础设施,应统筹归并布局于廊道内,廊道的具体线位、宽度由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划定。基础设施廊道瓶颈的规划建设活动须充分征求该区域内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后,方可批准规划及启动项目建设。
科学划定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根据巴州暴雨、洪水、地形、河流水系等自然特征及洪水的威胁程度和洪灾频次,划定洪涝灾害风险控制线。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
落实县级主体功能分区。划定农产品主产区3个,为库尔勒市、轮台县和尉犁县,均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6个,若羌县、且末县、博湖县、和静县、焉耆县、和硕县。在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划定能源资源富集区和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
明确主体功能分区管控要求。农产品主产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持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优先在农产品主产区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控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得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鼓励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与路径。城市化地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口集聚能力。能源资源富集区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规划引领作用,合理保障能源资源生产建设空间。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重点强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旅游资源富集区充分发挥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科学保障文旅项目、文旅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合理空间需求。
统筹全域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构建“两屏一环、三区三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两屏一环”是指天山南坡生态屏障、昆仑山-阿尔金山生态屏障、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及河流,是巴州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基本生态骨架,是防止两大沙漠合拢、维护绿洲稳定安全的重要区域,是自治区“三屏两环”的重要支撑。
“三区”是指以焉耆盆地为中心的焉耆盆地-开都河流域农业发展区、以库尉轮地区为中心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流域农业发展区、以且若地区为中心的车尔臣河流域农业发展区,引导农业发展向优势区聚集,是保障巴州粮食安全的核心承载地区。
“三圈”是指北部焉耆盆地城镇圈、中部库尉轮城镇圈、南部且若城镇圈,是融入自治区以“两圈一群”为引领的城镇空间和落实巴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核心空间载体。
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施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全域各类用地需求,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将全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矿产能源发展区六类基本分区。
生态保护区: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即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区域,应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要求进行管控。
生态控制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规划期限内原则上不可改变土地用途,如因国家重大政策变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区域安全格局维护等因素确需调整的,可经过论证根据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求进行调整。
农田保护区:为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需严格保护的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施管控。
城镇发展区:为城镇开发边界围合的范围,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并可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
乡村发展区:农田保护区外,为满足农林牧渔等农业发展以及农民集中生活和生产配套为主的区域。乡村发展区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管控。
矿产能源发展区:为适应国家能源安全与矿业发展的重要陆域采矿区、战略性矿产储量区等区域。
规划至2035年,全州域耕地面积不小于下达指标,园地、草地保持稳定;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规模以上级下达指标为准;城乡建设用地、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可根据发展需要,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适度增加,具体项目建设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引导;湿地、陆地水域等用地规模不减少。
以守好粮食安全底线为核心,以耕地保护提质为基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引导形成农牧渔产品多样化生产空间,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管控引导,全面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保障长期稳定利用耕地总量不减少,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确保耕地实有面积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
耕地数量稳定。严格落实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稳定耕地数量。合理推动未利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先补后占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耕地总量基本稳定。
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建设行为。防止非粮化倾向,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
农业“两区”划定与保护。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简称“两区”)保护工作。保护连片优质耕地,推动农业“两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全覆盖。
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为主体,兼顾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原则,针对农业适宜性较强、质量等别较低的耕地,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应当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耕地轮作休耕,扩大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种植等面积,提升耕地地力。因地制宜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大力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
种植业空间布局优化。构建“三区三带”农业新格局,焉耆盆地-开都河流域农业发展区重点打造优质粮食、特色经济作物、酿酒葡萄等种植业发展带,塔里木河-孔雀河流域农业发展区重点打造优质棉花、香梨、白杏等种植业发展带,车尔臣河流域农业发展区重点打造优质粮食、红枣、林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发展带,引导农业发展向优势区聚集。
畜牧业空间布局优化。坚持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以实现草畜平衡为目标,优化畜群结构,控制放牧牲畜数量,提高科学饲养和放牧管理水平,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农区结合草田轮作等措施,大力发展人工草地,鼓励庭院养殖,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规划确定禁牧修复、结构优化、特色发展三类分区,加强畜牧业空间引导。
渔业空间管控引导。重点发展博斯腾湖渔业,打造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基地,打造优质、特色、绿色、生态渔业发展新模式,加大品牌建设,壮大生态休闲渔业。科学利用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三类分区进行分区管控,引导渔业绿色健康发展。
分类分区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功能定位,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本《规划》提出分类的引导方向,县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各类村庄数量及空间分布。规划绿洲地区形成“中心村—基层村”两级农村居民点等级结构体系;规划牧区、高寒山区地区形成“定居服务点—临时居住点”两级农村居民点等级结构体系。交通条件较好、位于若干自然村中间、人口规模较大、设施服务基础较好的村优先确定为中心村。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乡村国土空间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优化乡村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拆旧复垦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先保障村庄宅基地建设需求,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充分预留建设用地指标,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和布局,预留适度的农民建房空间;保障乡村教育、卫生、养老、托幼、文体、旅游、殡葬以及基础设施空间需求,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和道路交通、供水服务网络体系;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统筹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引导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物流仓储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级物流节点等集聚,加强城郊大仓基地等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引导农产品初加工、产地直销等产业在村庄区位优势区域合理布局、适度集中,保障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全面推进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综合整治目标。推进低效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补充耕地。
整治重点区域。全州划定焉耆盆地、中部平原、南部平原三大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焉耆盆地区域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适度增加耕地面积基础上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建设用地整理应结合集镇建设,遵循乡镇和村庄规划,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部平原区域农业区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塔河流域严格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杜绝盲目开荒、乱砍滥伐、超载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南部平原区域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退化土地综合治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水资源保证条件下可适度建设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项目,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人工防风固沙系统建设。
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实施塔里木河中上游沿岸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重点在且末县、和静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博湖县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库尔勒市、轮台县、和硕县、和静县等开展低效农用地整理、退化土地综合治理、矿区综合整治工程;在库尔勒市、和静县、轮台县、尉犁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硕县等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程,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总体格局,严格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加强河湖湿地、林草资源等重要生态资源管控,推动形成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的大美巴州。
以“抚育山区,优化绿洲,稳定沙漠”为主线,以“两屏一环”为基础,构建“两屏一环、一塔多点”的国土生态空间格局,打造成自治区“三屏两环”生态格局的重要屏障,共同筑牢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两屏”指天山南坡生态屏障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生态屏障。开展“两屏”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天然林。以天然林保护为重点,重点开展天山南坡中段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建设;强化阿尔金山高原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博斯腾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土壤沙化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河湖生态保护等工程,加强对区域内采矿、采金、旅游和探险等的管理。
“一环”指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及河流湿地。大力推进防沙治沙,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张。重点开展塔里木盆地、焉耆盆地的河岸和绿洲边缘荒漠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对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开孔河的荒漠边缘绿洲区,加强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开展风沙源生态修复和退化林修复;加强对博斯腾湖流域等干旱区内陆河流的规划和管理,保护沙区湿地。
“一塔”指巴音布鲁克草原水塔。推进“一塔”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保护天然草场和湿地,开展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修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多点”指点状分布的各类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推动国家公园创建,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能力,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推进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水源涵养保护,强化各县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自然属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保全州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做好昆仑山等自然保护地创建国家公园工作。自然保护地体系以批复后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为准。
将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加强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依法依规将自然保护地划定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分级分类管控。
统筹保障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目标,以集约农业用水为核心,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2035年,争取用水总量在36.7687亿立方米基础上适度增加以保障耕地保有量目标,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9.3881亿立方米。
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调整种植结构、轮耕休耕等方式提高农业灌溉效率,节约农业用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严控园地种植规模,重点发展粮食作物。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用水量,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强化生活节水,实施城区供水管网的更新和改造,减少供水管道的漏损率,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林草资源保护。以天山山脉巴州北部区域、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山脉塔里木盆地南缘巴州南部区域、绿洲防护经济林区、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荒漠植被恢复区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修复天然林,重点保护和修复天山南坡、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塔里木盆地周边荒漠灌木林资源。严格保护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及塔里木河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天然草原。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实施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河湖湿地保护。加快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范围及其范围内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边界划定工作,强化河流湖泊保护与管理范围空间用途管控,重点加强博斯腾湖河湖岸线资源管控。加强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实行湿地分级保护管理,强化塔里木河流域、博斯腾湖等区域湿地的整体保护,减轻人为干扰,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梯次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完成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管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全面保护塔里木河流域、阿尔金山等区域生物多样性,对重要野生生物栖息地、生物迁徙廊道等空间进行优先保护。开展巴州特有重点保护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野生动植物外来物种监测,严格外来野生动植物引种审批和风险管控。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结合巴州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按照“封山育林、净田治河、修复宜居、增容保水、防沙治沙”的思路,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重点实施天山南坡山地生态修复区、中昆仑——阿尔金山生态修复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修复区、开都河-博斯腾湖-孔雀河流域生态修复区、车尔臣河流域生态修复区和环塔里木盆地生态修复区“两山三流域一沙区”生态保护修复。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开发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引导矿山企业增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投入。划定天山南麓冲洪积平原修复区和昆仑山北麓冲洪积平原修复区矿山生态修复重点治理区域,统筹安排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加快发展绿色矿业,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引导小型矿区整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强核集聚、均衡有序的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区域竞争力,以州域中心城市、州域副中心城市带动城镇圈联动协调发展,优化民生领域重要设施的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巴州人居环境品质。
合理引导城镇化水平和差异化路径。至2035年巴州常住人口为171-200万人,城镇化率为70-77%。突出重点,强化极核集聚,新增城镇化人口以州内转移与跨区域转移并重。做大做强州域中心城市(库尔勒市)和三个副中心城市,作为吸纳人口的核心承载空间,辐射带动三大城镇圈发展;其他城镇地区不作为重点城镇化地区,主要考虑农业服务、工矿服务、旅游服务、守土和生态建设等要求。
城镇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充分融入自治区“两圈一群两带”的城镇发展格局,优化形成“一主三副三圈”的城镇协调空间发展格局。一主。进一步提升库尔勒作为全疆支撑点城市之一的地位,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等。实施库尔勒、尉犁县城一体化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整体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巴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副。北部以焉耆为副中心城市,加强与库尔勒联动发展,带动北四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部以轮台为副中心城市,协助库尔勒共同带动巴州中部城镇发展;南部以若羌为副中心城市,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若羌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地位,联动且末,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三圈。落实细化自治区城镇空间布局,在巴州将“库(尔勒)-尉(犁)-焉(耆)”一体化发展区细化为中部库尉轮城镇圈和北部焉耆盆地城镇圈,在巴州形成中部库尉轮城镇圈、北部焉耆盆地城镇圈和南部且若城镇圈三大城镇圈,发挥特色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规划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造南疆教育和康养高地,建设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龄友好型健康城市。
分级分类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州级、副中心城市级、一般县市级、重点镇、一般镇、村级”六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建设宜居舒适的城镇社区生活圈。各县市依托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建设宜居舒适的城镇社区生活圈,新建城镇社区按照15分钟、5—10分钟两个层级构建社区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结合社区中心集中配置中学、体育健身、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与各级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融合与便捷联系;5—10分钟社区生活圈结合邻里中心配置小学、幼儿园、停车场、充电桩、社区食堂、多功能运动场地等日常高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老旧城镇社区重点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社区生活圈。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乡集镇层级服务中心,宜依托乡集镇所在地,统筹布局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的各类服务要素,形成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核心,宜配置卫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小学、文化活动室、室外综合健身场地、菜市场、邮政营业场所、生活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等,配置满足农民生产所需的农业服务中心和农贸市场等。村/组层级服务中心,配置满足就近使用需求的服务要素,宜配置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便民农家店、村务室等服务要素。牧区乡村依托两栖农村居民点配置流动文化车、流动警务站等流动式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冬夏弹性服务模式,并结合实际适当提高配置标准。
加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分区分类推进城镇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步降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城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按照节约集约要求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健全用地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推进存量空间更新再利用。各县市积极推动存量空间挖潜与盘点,支撑城市更新。加快消化城镇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土地等,严格控制新增闲置土地。有序推进老旧工业、老旧城区、城中村、废弃商业、公服用地等低效用地再利用,完善存量用地激活政策制度。支持和鼓励土地混合开发和空间复合利用,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发展。
紧密围绕巴州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全域旅游和能源资源开发为重点领域,全面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统筹区域产业空间协调发展,构建“一核、三区、多集群”的产业空间格局,支撑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和“六大制造业集聚区”建设。
“一核”:将库尔勒打造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引擎和州级综合服务中心,形成带动区域发展、辐射环塔里木经济带的重要产业和功能枢纽。加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鸿雁河教育医养新区建设完善;提升石油石化、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推动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信息金融、科创服务等功能性服务业。
“三区”:库尉轮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油气开采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国家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炼化纺一体化基地、南疆商贸物流枢纽和旅游集散基地。焉耆盆地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三红产业”等特色农牧生产加工、矿产加工制造、休闲旅游、商贸物流、酒旅融合等产业,建设“三红产业”基地、钢铁和非金属矿产加工基地、全国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新疆优质奶源基地。且若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氟硅锂基新材料产业、以光伏和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特色林果和畜牧业、油气和矿业开采加工产业、特种旅游业,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氟硅锂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旅游基地、特色林果基地,支撑南疆环塔里木清洁能源保障区建设;加快实施若羌千亿产值新材料、千万千瓦新能源“两新”工程。
“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打造油气生产和化工、棉纺和化纺、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强工业园区分类引导。重点支持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轮台工业园区、上库高新技术开发区、若羌工业园区、和静工业园区、焉耆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打造为综合型园区,给予空间、资源和政策的倾斜,不断提升园区生产生活品质,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强化产业引领作用,带动其他园区协同发展。适度支持尉犁工业园区、和硕经济开发区及罗布泊盐化工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农牧资源、区位优势等特定优势,打造在某一领域较为突出的专业化园区,实现特色、高效、绿色发展。且末昆仑工业园为保障型园区,结合自身发展诉求和民生保障需求,适当发展并保持一定规模,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能力。
提高独立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能力。对于以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具有一定污染、距离城镇较远的独立工业园区,如库尔勒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油石化产业园、轮台工业园区拉依苏园等,支持其在做好园区安全和污染防护的基础上,依托园区周边乡镇、村庄等现状居民点建设配套生活服务区,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工业园区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提高工业园区(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实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与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挂钩制度,严控低效新增建设用地。在保持环境适宜的前提下,提高工业用地开发强度,完善工业园区(开发区)功能转换用地政策,推动已完成开发任务、工业用地比例低、产城融合程度高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依托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等级园区,整合改造各类“小、散、乱”工业园区。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禁止规划建设独立工业园区。
落实细化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以巴州优势矿产为重点,规划构建塔北-塔中-罗布泊油气及钾盐资源、焉耆盆地油气及煤炭资源、西天山能源黑色贵金属、东天山能源黑色有色金属、阿尔金黑色有色稀有及非金属和东昆仑(祁曼塔格)黑色有色及非金属六大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开发区,重点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和自治区急需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建设高水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库尔勒市为中心,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撑全疆现代服务业“一核双极五支撑”格局构建,辐射带动州域服务业高水平发展。重点保障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通信和软件、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保障库尔勒市增强自身优势功能和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功能平台、设施服务平台建设的空间需求。重点支持库尔勒市石油化工服务、特色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升级空间需求,提升区域性教育、医疗、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全面落实“文化润疆”和“文化强州”战略要求,全面保护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构建全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深化细化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遗产空间分类保护要求,塑造引导形成巴州特色城乡风貌,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加强文化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加强遗产集中成片地域整体保护。重点对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和车尔臣河流域-阿尔金山片区聚集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形成州域遗产保护面状空间基础。加强遗产廊道整体保护。重点对丝绸之路遗产廊道巴州境内的各种遗址遗迹进行整体保护,积极推动巴州境内长城烽燧廊道的整体保护,形成州域遗产保护线状空间基础。
加强自然遗产保护。重点保护新疆天山(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地,突出保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质、生物结构及其结构群所组成地文景观以及冰川等自然遗产等区域,结合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理。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文化遗产环境安全韧性,重点推进长城烽燧资源的抢救保护,落实轮台县拉依苏烽燧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加强轮台县、焉耆县、若羌县、且末县和尉犁县的野外文物遗址保护设施建设,避免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遭受破坏。加强若羌县、和硕县革命文物保护。加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系统保护文物古迹比较集中,并能较完整地体现巴州某一历史时期城镇传统风貌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保护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破坏地形地貌和传统风貌。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适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重点依托开都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古河道两侧历史文化遗存,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和地域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建设地域文化广场、文化街区等展示空间,展现特色故城文化魅力;利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契机,依托烽燧线,推进尉犁县孔雀河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博物馆、轮台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若羌县米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凸显西域边塞历史特征;强化轮台县西域都护府文化保护利用,推进轮台县西汉西域都护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若羌县、和硕县革命文物整体展示,提升红山核武器验制指挥中心旧址(马兰军博园)、铁门关遗址、马兰军博园的保护展示水平。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实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建筑、街巷、城镇空间等物质环境,传承内在的场所精神和文化内涵。
综合考虑大遗址、文化线路、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规划“两轴三区四廊”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
两轴:包括丝绸之路中道历史文化轴和丝绸之路南道历史文化轴。丝绸之路中道历史文化轴重点保护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库尔勒市、轮台县沿线丝绸之路廊道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沿线丝路文化资源,在主要交通节点展现丝路文化魅力;丝绸之路南道历史文化轴重点保护若羌县、且末县沿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存,开展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凸显丝路历史文化特色。
三区:开都河流域文化资源集聚区、孔雀河流域文化资源集聚区和车尔臣河流域文化资源集聚区。开都河流域文化资源集聚区重点保护七个星佛寺遗址、霍拉山佛寺遗址、卓尔库特古城等古河道流域历史文化遗存,孔雀河流域文化资源集聚区重点保护营盘古城古墓群、小河墓地、楼兰古城遗址、罗布泊南古城遗址等古河道流域历史文化遗存,车尔臣河流域文化资源集聚区重点保护扎滚鲁克古墓群、米兰遗址、且末古城等古河道流域历史文化遗存。
四廊:包括唐中线烽燧廊道、汉北线烽燧廊道、汉南线烽燧廊道和唐南线烽燧廊道。重点保护孔雀河烽燧群等烽燧遗址以及烽燧廊道的空间格局,展现长城文化魅力。
优化旅游魅力空间格局。构建“一心三点、两带八廊、三区十景”的旅游魅力空间格局,展示巴州文化魅力与自然景观、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提升库尔勒作为南疆旅游集散中心,优先交通枢纽建设,合理安排旅游服务设施配置,提高集散中心城市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展示利用水平,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品质,打造若羌县、且末县和巴音布鲁克镇三个旅游节点城镇,提高旅游交通通达度和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
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用地布局引导与保障。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依托旅游发展格局,重点保障和静巴音布鲁克景区、和静巩乃斯森林公园、博斯腾湖、轮台塔里木胡杨林公园、且末沙漠公园、轮台西域都护府文化旅游区、尉犁罗布人村寨、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考古公园、若羌米兰古城旅游区、和硕马兰军博园的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供给,制定地方旅游发展的管控要求。
加强旅游公路沿线用地保障。提升公路交通旅游功能,推动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依托国省干线打造风景道,包括乌尉公路风景道,轮民沙漠公路风景道,开都河风景道等,在风景道路两侧空间保障自驾游营地、汽车旅馆、丝路文化驿站、旅游商品超市、汽车租赁等功能用地。
合理引导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旅游项目空间保障措施。保障文化旅游用地供给,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按建设时序需求,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城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保障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用地。鼓励利用闲置土地开展旅游业。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符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文物保护等相关建设控制要求基础上,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旅游活动。
统筹推动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全面构建集约高效、智慧绿色、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落实交通强国、“进出疆快起来、疆内环起来”和旅游兴疆建设要求,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中巴经济走廊交通设施建设,通过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借助中吉乌铁路建设机遇,探索发展公铁联运,提升枢纽设施服务水平,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提质扩容,加快构建形成“三横(天山南通道、南疆通道、进出疆第三通道)、两纵(乌若通道、奎库通道)、两联(跨库木塔格沙漠通道、跨塔克拉玛干沙漠通道)”综合交通体系格局,建成丝绸之路核心区南疆枢纽中心。
规划扩建库尔勒机场,保留现状若羌、且末机场,加快推进乌鲁木齐至喀什高速铁路建设,远景预控乌库二线高速铁路,预留铁路通道及设施建设空间,提升对外快速客运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库尔勒融入乌鲁木齐1小时交通圈。升级改造G3012吐和高速公路轮台西至库车、库尔勒至野云沟、榆树沟至和硕段,加快建设G0711乌若高速公路乌鲁木齐至尉犁段、G218焉耆-博湖-库尔勒高速公路、S12那拉提至托克逊高速公路、G3033独山子至巴音布鲁克至库车高速公路、G3012塔什店至上库工业园高速公路、G571拉配泉至巴什库尔干高速公路,实现高速(一级)公路“县县通”。
加快建设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加快建设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以及进口油气资源储备基地、进口能源和紧缺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推进塔里木盆地塔中(油气)、塔里木盆地塔河(油气)、阳霞(煤炭)、塔什店(煤炭)、和静察汗乌苏(铁矿)、若羌罗布泊(钾盐)等能源基地的建设。
加快千万千瓦大型风光电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库尔勒市、若羌、且末、和静、轮台、和硕、焉耆、尉犁、博湖等县市建设风光电场区。加快若羌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库尉轮铁、北四县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若羌区域新能源高速发展,为“疆电外送”第四通道、第五通道提供新能源保障。
推进和硕县清水河伯斯阿木水库、若羌县瓦石峡河水库、轮台县阳霞水库、若羌县塔什萨依水库、库尔楚水库、焉耆县霍拉沟水库、且末县喀拉米兰河水库、肖塘中型水库、且末县江尕萨依山区水库、且末县萨尔瓦墩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塔里水库功能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阿仁萨很图亥水利枢纽、昆仑山北麓绿色廊道工程、古尔嘎特河引水工程、和田河西水东引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一批博斯腾大型灌区、罗布淖尔大型灌区等大中型灌区项目,加大灌区改造力度。
加快云计算、5G、云数据中心和传输通道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融合发展。全面推广5G应用,加快旅游、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工业推进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推进城市智慧大脑建设,加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住建、智慧物流仓储等平台建设,实现对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
加快水源地和供水设施建设,建成安全、可靠、完备、高效的现代化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污水再生利用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大城镇天然气管道、场站建设力度,提高天然气供应比重,以长输管道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重要补充。提升优质能源供热比例,提高集中供热质量,加强城市供热管网改造和建设。加快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提升抗震、洪涝、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能力,完善各县市消防、人防设施布局,巩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空间网络,完善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强重大危险品生产储运空间管控,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
鼓励低影响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鼓励复合型通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与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和村庄用地的置换,推进有条件的铁路、公路等并线设置,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和过度占用。新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应预留动物迁徙廊道避免对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应注意避让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加强基础设施用地保障与管控。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强化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和用地合理性论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各类设施用地规模控制,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用地标准,严格控制基础设施无序建设。城区段基础设施廊道现状无法满足控制空间要求的,可结合廊道沿线用地更新,逐步满足控制空间要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强化兵地融合、军民融合和油地融合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保障。加快推进库尔勒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若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支持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加强巴州商贸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空铁、公铁等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支持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节点功能,积极推动巴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品牌,开发面向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及相关文创产品,支持文化科教中心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医疗旅游发展,打造立足南疆、面向周边国家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支持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库尔勒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增强金融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依托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
构建“东联西出、北向挺近”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依托格库铁路、和若铁路,联通连霍、兰西、西成等铁路,打通向东、向南陆海通道。新建伊巴铁路、伊阿铁路等铁路,进一步扩充巴州向西经伊犁、喀什地区的货运通道运能,直接连接边境口岸,实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联通。积极申请库尔勒机场建设国际航空港,争取开通内地到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及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等国家的中途经停库尔勒机场的国际航线,实现空中航线的互联互通,构建中巴经济走廊互联互通核心区。积极推进连接乌鲁木齐都市圈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普速铁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巴州向北与乌鲁木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便捷联系。
积极争取重大开放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面向中亚西亚合作。推动申建中巴经济走廊(新疆巴州)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陆港、飞地经济合作区等新平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物流服务平台,先行先试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打造西部产业开放发展先行区。以石油石化产业园建设为引擎,加快石油石化产业深加工,打造国家能源化工储备、加工和交易中心。
加强天山南北坡、罗布泊区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共保共治。加强与乌鲁木齐、昌吉、塔城、伊犁等相邻市州交界处冰川及永久积雪的协同保护,保障天山南北坡城镇用水安全。协同哈密、吐鲁番、伊犁等相邻市州对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巩乃斯国家森林自然公园等国家重点生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保证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天山草原森林生态屏障。协同阿克苏等上游地区,推进塔里木河生态保护,缓解孔雀河输水压力。加强塔里木河流域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协同开展风沙源生态修复和退化林修复,建设生态防护林,形成塔里木河流域绿色走廊,防止沙漠北进。统筹优化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加强巴州与阿克苏、和田、喀什等上游地区用水指标协调,适当增加塔里木河上游下泄水量,切实保障农灌期及枯水期下游河道基流。
主动承接跨区域产业转移,加强与南疆地区产业协作。进一步深化与河北省的对口交流,加强产业合作,着力推进对口援疆“百企万人进巴州”计划,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载体,探索设立飞地园区,积极推进巴州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抢抓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库车、阿克苏等共建石油化工纺织产业集聚区,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化工、化学纤维产业、纺织服装及印染产业、新型建材等领域加强产业分工和协作,共同建设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库尔勒与阿克苏共同打造环塔里木盆地高水平的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科技服务等服务网络,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融入区域旅游格局,协同打造大旅游区和新疆精品旅游线路。统筹和静县周边旅游资源,连接新疆优质旅游资源密集的草原生态旅游圈,打造森林草原主题风景游线;沿塔里木河串联沙雅胡杨林景区、轮台胡杨林景区、罗布人村寨景区等,共同打造塔里木河胡杨林观景游线;统筹联动喀什、和田、且末、若羌等区域景点,共建丝路南道旅游区。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特色营造、创新开发和宣传促销,推进由精品景区向精品线路的升级。
持续推进兵地城镇体系融合布局。以三大城镇圈为重点,联动第二师城镇发展,形成兵地城镇全面融合发展、繁荣互促的一体化格局。加快推动库尉轮城镇圈与第二师铁门关市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形成库尉轮铁一体化2小时经济圈,共同打造南疆兵地融合发展的示范城镇圈。稳步推动焉耆盆地城镇圈与第二师21团、22团、24团、25团、27团、223团6个团场联动,重点强化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协作和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协同,共同打造人文生态绿洲、和谐宜居盆地城镇圈。强化且若城镇圈与第二师36、37、38团场联动,发挥第二条出疆大通道和区域交通枢纽等优势,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联合打造自治区喀(什)—若(羌)发展轴兵地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
共同打造新疆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拓展军民融合深度。依托“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围绕商业卫星测控、无人机开发应用、北斗产业等领域,打造集科技创新、企业孵化、产业聚合、军地对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油地共建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壮大。依托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石油石化产业园、轮台工业园区拉依苏石油化工区,油地共建推动形成精细化工和炼化纺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天山南坡库尔勒—轮台石化产业带,力争将巴州打造成新疆最大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陆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油气储备基地、油气加工产业基地。
强化党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上下联动和部门联动统筹协调,明确近期重大项目实施行动计划,完善国土空间规划配套政策,持续推动“一张图”建设完善,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土空间规划全过程。发挥党委总揽全局、政府组织协调的领导作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传导和实施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保障、队伍建设和考核监督,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制度。在州级、县级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专家组成的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建立委员会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建立规划实施的部门沟通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中的相关问题,确保国家、自治区级、州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健全兵地协同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涉及兵团范围的,由兵团研究编制、自治州人民政府统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促进兵地产业空间协同布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管共治,保证全州“一张蓝图”。
加强县市传导。各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严格落实《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项约束性指标不得突破下达目标,预期性指标要符合《规划》的总体要求
加强专项规划传导。本《规划》提出的空间底线、约束内容和引导内容,应对相关专项规划起到指导约束作用,并贯穿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督全过程。相关专项规划应落实本《规划》的相关约束性指标,不得违背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专项规划成果经依法批准后应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系统。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绩效考核机制。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核心指标体系为基础,确定考核指标。以年度评估和周期评估为抓手,围绕规划实施效果和规划实施过程,对各项指标采取定量计算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现度、偏差率和吻合度分析。由州级政府下发专门的政策文件,以部门考核为抓手,明确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与部门考核工作的对接,明确相关工作执行主体和责任主体,完善相关工作体制和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纳入自然资源督察内容,对强制性内容的空间落实效果进行督察。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依托州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数据库,建立各部门共建共享共用、全州统一、县市联动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并做好与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平台的对接。同步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集成涵盖浏览、分析、审批、监测、评估、预警等全过程的功能,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