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巴州博物馆参观“流沙坠简·两汉西北戍卒的物质生活——甘肃出土简牍文物精品展”。(记者 赵爽 摄)
1日,“流沙坠简·两汉西北戍卒的物质生活——甘肃出土简牍文物精品展”在巴州博物馆正式开展。甘肃200件(组)精品简牍文物首次成批次亮相新疆,生动再现两千多年前汉代戍卒驻守边塞的生活场景。
简牍是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简牍由剖截成规则片状的竹子、木材制作而成。其所承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
此次展览由巴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主办,甘肃简牍博物馆、巴州文博院承办,以汉代西北屯戍吏卒的物质生活为主题,分戍所、戍卒、戍守三个单元,展出出自甲渠候官遗址、金塔县肩水金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和敦煌马圈湾遗址等著名考古发掘地的精品简牍文物,其中包括25件一级文物和169件二、三级文物。
步入展厅,泛黄的木简在灯光映照下泛着历史光泽。在这些历经两千年风沙的简牍上,墨迹依然清晰可辨:居延汉简代表性简册《塞上烽火品约》,详细记录着匈奴来犯时,汉代边塞烽火警报的使用规则,如同传递情报的“密码本”。
肩水金关汉简形制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符传文书,记载了过往肩水金关的各类人员,对于研究汉代西北边防、关隘管理、人员流动、民族关系以及日常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保存完好、形制多样、内容独特的简牍,生动再现了汉代戍卒征调、廪衣补给、粮食配给、防御设备配给、军队医疗保障等制度,让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他们巡查轮守、传递公文、养殖马匹、日常训练、文化学习等情况。
作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活化石”,这些简牍不仅为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民族交流、军事防御和行政制度等领域提供了重要学术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真迹珍品,对于书法艺术史研究具有独特价值。
甘肃素有“汉简之乡”之称,此次与巴州文博院跨域联展,既是馆际协作的创新实践,更是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生动实践。“展览通过活化文物资源、创新协同机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巴州文博院院长淳雪凤说。
当观众驻足凝视这些简牍时,既能感受到汉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戍边智慧,更能通过“片简载山河笔墨连古今”的时空对话,见证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赓续传承。
“没想到两千年前的木片能保存这么多细节!”游客齐思乔在走出展厅时感叹,毫厘毕现的生活场景就像汉代戍卒的“朋友圈”,看着看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穿越千年,对话历史。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广大群众可以走进巴州博物馆,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之约。(记者 赵爽)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