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边境线、缺乏口岸,一度被视为巴州外贸发展的先天性劣势。然而,巴州凭借“敢想敢干”的精神,通过“属地直通”模式实现弯道超车,成功将这一劣势转化为优势,为进出口业务扫除障碍,推动外贸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家门口”通关,企业畅享便捷服务
3月28日,各界代表共同见证了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属地直通”开通暨首单货物发车仪式。本地外贸企业的货物无须在边境口岸卸车装车、报关查验,而是在库尔勒就可以办理报关、查验、放行等一系列通关手续,真正实现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轻松”的通关服务,为企业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戴沁然看着装载15.5吨水刺无纺布的货车,在库尔勒海关工作人员的查验下,1小时内就完成了所有通关程序,即刻发车,不禁感慨万千。“此前我们的产品要在工厂装车之后到口岸,在口岸再卸车、装车,换车之后出关,耗时七八天才能到客户手中。‘属地直通’模式开通后,可将产品点对点发到客户手中,节省了时间,同时也节省了我们在口岸的费用,减少了产品损耗。”戴沁然说。
创新模式,开启跨境物流新纪元
“属地直通”有哪些具体好处呢?南疆国际陆港运营经理米文英介绍,最直观的就是创新通关模式,开启了巴州地产品的跨境物流新纪元。这一模式的核心亮点包括:一体化通关,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全链直通。取消转关,货物从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疆国际陆港监管作业区直达国门,免二次装卸。提升时效,通关时长缩短50%,全程物流提速50%;综合成本降低逾30%,口岸通行能力提升200%。
巴州商务局局长段雪萍表示,巴州地产品丰富,番茄酱、香梨、粘胶纱等农产品、化工产品,每年都在大量出口。近年来,巴州外贸企业积极开拓中亚、中东等市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海关集中查验场的支撑。开通“属地直通”模式,是巴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为紧抓向西开放机遇,巴州将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围绕海关集中查验场打造中国—中亚—中欧(南疆)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二手车出口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和发展。从巴州到全球,“属地直通”模式让跨境贸易更加简单便捷。
多方合力,助力外向型经济腾飞
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勋说,“属地直通”模式的开通,是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举措,更是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通关服务的具体实践,必将成为推动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库尔勒海关副关长李清龙表示,海关集中查验场是企业开展进出口报关业务的必要平台,对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做到进出口货物快速验放,构建更加高效、更加公平的新型海关监管机制意义重大。“属地直通”模式的开通,打通了通关“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了属地城市的集货、集拼、集运能力。
中国国际商会巴州商会执行会长杨小文表示,为深度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能本土企业开拓全球市场,该商会将创新构建“1+N”跨境服务体系,以专业化平台助力巴州企业扬帆出海。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口岸服务网络、整合优质资源三大战略举措,全面打通国际贸易全链条服务通道。巴州诺高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商会重点打造的外贸综合服务体,已形成“央企+政府+龙头企业”的战略协同格局,与中国中检集团共建质量认证体系,携手科达集团打造数字贸易平台,联合南疆国际陆港构建物流枢纽。同时,聚合库尔勒海关“属地直通车”、巴州税务局“跨境税务管家”、中信保“风险护航计划”等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税务筹划、信用保险等全流程解决方案。在口岸服务网络方面,商会布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都拉塔等核心口岸,组建专业外勤团队实施“口岸驻点服务机制”。通过预审单证、协调通关、应急处置等12项标准化服务,实现出口货物“随到随验、即验即放”,进口货物“提前申报、到港直提”,通关时效提升40%以上。
“当前,商会正着力打造‘丝路商桥’跨境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政策咨询—资质办理—订单对接—物流追踪—结汇退税’全流程在线服务。未来,将持续深化与中亚、欧洲等地区商协会合作,构建全球贸易服务网络,让更多‘巴州制造’走向世界舞台。”杨小文说。(记者 周海霞)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